苏轼的很多诗词中都会用“鸿”来自喻,因为“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苏轼是个官员,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更进一步讲,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匆匆旅行,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
苏轼的诗词中第一次出现“鸿”是在《和自有渑池怀旧》一诗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嘉祐六年,苏轼与其弟苏辙一起参加制科考试,联名并中,被授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这是他仕途的起点,这首诗便是他在上任途中所做,而“雪泥鸿爪”一词便来自于此诗中。初入仕途的苏轼自然怀有一番雄心壮志,虽然是偶然留下的痕迹,虽然留下痕迹的“鸿”已不知去向,但却能由痕迹引起关于往事的鲜明记忆。
既然自喻为“鸿”,那边要经历身世的飘忽不定,无处可以长守。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诗词中的“鸿”出现在了我们咏为经典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精神上遭到流落,但是还要捡尽寒枝不肯栖,对栖息之所有所选择,宁肯在凄冷的沙洲独守思想的净土。
黄州之后,苏轼又转任汝州、常州,宋神宗崩后被召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然后宋哲宗元祐四年又任杭州知州,以至后来的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知州,一生仕途数起数落,走遍大江南北漂泊不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至金陵时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遂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这“归鸿”是苏轼最后一次对“鸿”的书写,不就便病逝于常州,结束了其漂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