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写作、投资其实是一件事

“别盲目自信哦!别人做好一个都难,你凭什么能同时做好这三个呢?”虽然听惯了我吹牛,朋友仍然发出了质疑。

对啊,事业、写作、投资,这三件事,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未必能好其中一件啊。凭什么能同时都做呢?我像拆解创业机会一样,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来拆解了这几件事:

创业 = 认知 + 创业活动

写作 = 认知 + 文字表达

投资 = 认知 + 资金投放

“虽然不是那么完备,但这个极简表达已经能讲清楚这几件事的本质了”我回答道。

这三件事的核心能力,都是认知。其他都是认知能力的一个外延:

创业是用行动的方式去验证商业认知,事业是结果。

写作是用文字的方式去表达认知,文章是结果。

投资是用资金去投票看好的项目(商业认知),投资回报是结果。

看似三件事,实则一件事,都是用某种形式去兑现认知能力。用行动去兑现就是搞事业,用文字去兑现就是写作,用资金去兑现就是投资。相当于一鱼三吃,还有比这更赚的模式吗?



朋友又问:哪来那么多时间去兼顾这三件事呢?

我:没有深刻认知,事业想要干得好,只能靠运气。所以把事业过程中的认知写下来,反复推敲,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写作跟事业不会有什么冲突,而是相辅相成。

然后,对事业所在的领域有了深刻的认知,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找到相关的投资机会,投完钱耐心等回报就完了,也不需要额外花很多时间。如果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才能搞明白,那一定说明投错了,一定是超出自己的认知能力圈了。在自己没搞清楚这个领域之前就不要投,毕竟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打个比方就是,投资自己不熟的领域,就像把钱借给不熟的朋友,除非不不想要了,否则慎之。



后面又跟朋友讲了几个创业、投资是认知兑现的例子,大致如下:

关于创业:1、王兴2009年有了“三横四纵”的认知,发现美团的机会,推动往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大获成功。后面真实的移动互联网版图,和美团的成功,验证了王兴的超前认知。

2、张一鸣在2012年创立字节跳动,也是基于他对移动互联网的新认知:移动互联网将带来的信息爆炸,使人们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面对信息超载,人们将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获取方式将不再是传统媒体采用的人工编辑模式,而是更加智能和个性的自动化推荐。才有了后面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流量帝国。

张一鸣也认为对事情的认知才是竞争力,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因为理论上,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构建,要拿多少钱,拿谁的钱,要招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在哪里,他有什么特质,应该怎样的人配合在一起?所以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竞争力。”

3、段永平,中国商界中的传奇,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手做出了小霸王和步步高两家家喻户晓的企业,还在于他培养和提携了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拼多多的黄峥、网易的丁磊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不过段永平还有一个厉害之处,他是中国做投资最厉害的人之一,有媒体称,段永平90%的资产都是通过股票投资得来的。段永平对苹果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后,预言苹果会成为市值过万亿的公司。2012年苹果市值高达3000亿美金时重仓买入苹果。6年之后的2018年,苹果创下股价新高,成为首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2023年突破3万亿。

4、毛主席。如果把革命事业也看成创业的话,毛主席可谓创业第一人。其中1930年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的革命路线。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指明抗日战争总方针一定是持久战。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又进入日常安利读书环节,推荐他读一读这几人的传记。

最后,朋友默默地点了点头,好像又被我吹牛吹晕乎了。我又略带点盲目自信地抬起了头······


如果这样的分享对你有启发,关注我,让我们共同进步,别忘了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哦,创作不易,感谢你的鼓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