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来峨眉山来看一下,毕竟作为金庸笔下的峨嵋派的名气早就植入心中,上次差一点成行了,那是2023年,我独自去看了乐山大佛,在乐山待了两天,但是周末女儿回家了,所以还是把陪伴孩子放在首位,峨眉之行就拖到了现在。
峨眉山,我来了。
定了一家民宿,一天才一百多一点点,两天两百出头,老板娘很能干,做事利索也很真诚,给我换了一个带小阳台的大床房,有独立的卫生间,装修简约,材料扎实。小阳台上,坐在外面,看着窗外的开着蓝色花朵的大树,不知道什么名字,清新雅致的样子,在小阳台上喝喝茶,看看书,发发呆,也是很好的。一个人无聊了,就跑到一楼找老板娘或者她女儿小熊妹妹吹吹牛,说说八卦,或者到外面街道上走一圈,看看新城镇,到处是各家栽种的各式花朵盛开的样子,有些栀子花散发出幽香,凑近了,让人迷醉,是我喜欢的样子。
一个人的旅行,静行中带着些许的寂寞,是比较好的状态吧。
不管怎样,第一天按照原计划,早上不急不忙的去了旁边的车站,上车一个半小时,在车上睡了几次,摇摇晃晃的挺催眠的,本来带了望远镜,但是一路雾气蒙蒙的,可视度很低,也就没有使用的余地了。在接引殿,一下了车,有些冷,看旁边有出租大衣的,我提前听了客栈老板的建议,带了冲锋衣,花10元钱买了一个暖宝宝贴在后背上,走着走着也不冷了,买了一根香肠,有点咸。这几天在这个小镇上居住,人烟稀少,所以好吃的也不多,有家翘脚牛肉,吃起来肉像纸糊糊一样,一点肉香都没有,除了里面的蔬菜还新鲜,蘸辣椒末还鲜美,其他的味同嚼腊,所以,我就没跑去吃什么了,凑合着几顿,反而山上的烤肠和烤玉米,闻起来诱人。
一路上没见到猴哥,坐在索道上,除了四周的白雾,什么也看不见,到了金顶,菩萨像远远的透出一点金色来,看到她的壮观和雄伟,大殿也是掩映在白雾中,四周也看不见什么山峦。本来等看看能不能有机会等雾散去,但是可能我与佛的缘分不到,等了一会还是打道回府了。
下山的时候,看到旅行的人群浩浩荡荡的来山上朝圣了,很多人气喘吁吁,也有人坐着滑杆,坐滑竿的以年龄大的人居多,滑杆倾斜,看着心惊胆战的,想着多亏自己勤于锻炼,所以能够气不喘的爬上爬下。坐车又是睡了一路,本想去报国寺看看博物馆,但是很累,耳朵有高原反应引起的耳鸣耳痛,本来出门也不强求非要如何,就是随遇而安,还是回我那优雅的淑静的小房间,休息了再说吧。
跟老板的女儿小熊聊起来,印象比较深的是她说的旅游经济,在疫情没结束时,其实还是有生意,那个时候,人觉得人生苦短的,所以该花花该玩玩,活得洒脱,但是疫情结束了,反而大家花钱谨慎起来了,以应对不确定性,很有意思,这是店家观察到的行为经济学。她还分享了她的峨眉之行的经历,她有幸看到过云海,但没见到佛光和圣灯。峨眉一年只有60天左右有机会看到清远的景色,大部分时间是雾气弥漫的,偶尔能看到云海翻滚,圣灯和佛光,但要看缘分。
我想,我也有不同的缘分,就是特别的雾,送给了特别的我。
不管怎样,峨眉之行还是很值得,没事的时候,出来看看,只是把电脑带上,既能享受不同的旅行人生,也不耽误工作,行万里路,看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体会不同人生。
峨眉之行2025-06-0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 几年前,女儿带我去山西旅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