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化性起伪:荀子的教育观

(据说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儒家以教育起家。《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重学、劝学之先河。《荀子》的第一篇即为《劝学》,此文(节选)长期选入教材,影响至深至远。盖《劝学》要义,大略有七,摘录如下:

其一,学习之必要。“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其二,学习环境之重要。“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其三,学习必须专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结于一也。”“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其四,学习内容。“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其五,“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其六,亲师信道。“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其七,学习的终极目标。“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这两句中的“全”,是“纯粹”的意思)

孔子述而不作,论而不辩。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话就说完了,剩下的靠弟子自己去悟。荀子则不可,如果他只说“学不可以已”,怕是早已湮没无闻了。《劝学》很能体现荀子长于取譬说理的特点,组织严密、分析透辟,这是古今共识,不赘述。

我们试用“互文参照”的办法,来进一步分析荀子劝学背后的理论根源。拿哪一篇文章来“互文”呢?拿荀子的另一个名篇《性恶》。

人性论是荀子理论的逻辑起点。《性恶》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生而有之的,从之、顺之,就会出现争夺、犯分乱理。这是荀子论证性恶的逻辑。但《性恶》不止于此,它还论述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这种“质”和“具”是“涂之人”都有的。所以,荀子的人性概念是多层次的意义结构,第一层意义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第二层意义是二元的,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

基于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化,改造;伪,人为。化性起伪,意谓改造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荀子指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生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对于本性,是从、顺,还是化、伪,这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的分野。

怎样才能化性起伪?把《性恶》和《劝学》联系起来看,专心一致、锲而不舍的学习,是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换言之,要从理论根源上探究《劝学》篇“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就要从荀子“化性起伪”说里找答案。正因为学习对于改造人性之重要,所以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要化性起伪,“学”是基础、是关键,但还不是全部。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所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两条腿走路。和孔孟不同,荀子主张礼是人为的,不是出于天性;礼是学来的,在学的过程中,内化了规矩,那就是礼。法和礼一样,也是外来秩序,若不守礼,就会受到惩罚,那就是法。

荀子的人性论,决定了“化性起伪”的教育观,催生了礼法并用的主张,实质上也把“礼”往“法”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有意思的是,荀子教出了一个著名的学生李斯,影响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韩非,而这两个人却跟儒家沾不上一点关系,完全是不折不扣的法家。

阅读书目:

廖名春解读《荀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中信出版社)

杨照《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荀子 1.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
    _新歌简语_阅读 3,522评论 0 1
  • 今日起,开始解读《荀子》,以对荀子这位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进行全面解读和思考,也为丰富自身国学理解的实践借鉴。 ...
    钱江潮369阅读 2,677评论 1 7
  • 你可能在电视上、杂志广告中、甚至詹姆斯邦德的电影标题中听说过这句短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但是这句短语有什...
    珠宝大课堂阅读 974评论 0 0
  • 寻径信步访故人,春光明媚柳色新。 相见忙问一句好,入园喜看茶花嫣。 几尾金鱼池中游,映阶竹丛自葳蕤。 桂树吐嫩郁葱...
    huyx9981阅读 679评论 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