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晨的餐桌上,看着被剥地光光的鸡蛋,想到鸡蛋们降生之后,各有安排,有的变成喔喔叫的大公鸡,有的变成咯咯哒的老母鸡,有的变成油滋滋的荷包蛋,有的变成软乎乎的鸡蛋羹,有的变成香喷喷的炒鸡蛋,有的变成“吃不起”的茶叶蛋,有的变成“能流油”的咸鸡蛋,有的变成我眼前的煮鸡蛋。
真是虽然身份相同、材质相同,但彼此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正如北宋宰相吕蒙正在《寒窑赋》中所说的“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自从加入了到“简书”这个人才浩浩荡荡、善于舞文弄墨、处处高手林立、英才辈出的广阔天地,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小田园”,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生活的又一个目标,特别想给自己的角色再来一道“斜杠”/自由撰稿人。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名称。
总以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空里,这个靠知识、素养、勤奋和文采而滋养起来的称谓,足以告知他人,拥有此头衔的尊家是位知书达理、著书立说的达人。
于是有了想把自己爱耍笔杆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洛阳纸贵”的燎原之势。
尤其是在看到各位写家的名篇大作以后,更如“知耻而后勇”一般地冲动起来,跃跃欲试。
再加上“简书”上各类成功“典型”和高手的言传身教、心得体会层出不穷,其名利双收的风姿风采,又给本已处在亢奋状态的我打了一管鸡血,创作的欲望瞬间“满血复活”。
心气是一天高过一天,一浪高过一浪。感觉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冲天豪气的氛围已经形成,自己“托大”地认为,读书虽然没有破万卷,但是很有可能下笔如有神。
不过,理想虽然很丰满,充满了柔情蜜意,可现实也着实很骨感,表现出的是冷若冰霜。
当自己把状态调整成为 “疯狂”之后,才发现写作“并不简单”,被关注、被喜欢、被认可更不是易如反掌,一蹴而就的事。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于是痛定思痛,扪心自问。
首先是太把自己当根葱啦,踌躇满志而志大才疏。
以前看了书之后,有了点简单想法,不过是在一些小软件上写下二、五、八句话,三、六、九行字,内容还都是想到哪,说到哪,想什么,说什么,不仅轻松自在而且不必苦思冥想;现在不同了,写作必须端正态度,要认真思考,多方研究,不能急功好利。
“简书”有字数的要求,文章水平的要求、栏目内容的要求等等,这是规矩也是标准,这一下子让耍着2斤重的树枝而显得游刃有余、谈笑风生的我,就得“努劲”地抡起重50斤的钢筋棍玩出花样,把自己拽的东倒西歪,“书到用时方恨少”,切实体会到“读书太少,想法却多”的讽意,那真是自找罪受!
其次是原来看书、写字纯属休闲生活、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现在似乎感染了功利性了。
以前有的书看完之后并不是非常地在意,没几天便毫无印象;有的书即便能记住几处亮点、一两句话或者是故事梗概,也是大多时候都不以为然,只是等待它的知识含量在我的头脑和行为举止中自我发酵,也许会在某一时刻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它们能突然跳将出来说道:“主公莫急、某家来也!”救我与才思枯竭、词不达意等为难之时。
现在却是不同,把每本书都当成了“百宝箱”,天天左看右看的看不够,每本书都想找出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亮点来,以便写点感想、做些评论,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自我加压的“认真”干劲,让自己逐渐将读书当成了负担,书一但拿在手,脑子就开始编纂读后感了,这样的读书,明显表示出了自己急于求成的心态和已有功利性、任务性的苗头,与当初读书休闲兼求达理的初衷渐行渐远,属于“思想不坚定、立场有动摇”逐利状态。
其三是使自己陡然忙碌起来,无论身与心都感觉到了“夸父追日”似的的“疲劳”,而这种“疲劳”又淡化了亲情。
以前下班回家,家人一天未见,互相絮叨絮叨,说说见闻,讲讲乐事,坐在沙发上一起吃饭、看电视、读书,如胶似漆。
现在是,回家吃过晚饭,便到电脑前独自笔耕,留家人在客厅看电视,虽然“无话语之乱耳,无家务之劳形”,但时间一长,自己的心中却不是滋味。
主要是水平有限,往往一篇文章写上数个小时,直至夜深人静,人困马乏,仍是字不到千、文不成句,只能洗洗睡了,天亮以后又出发上班。
日复一日,勤于写字,但是效果不佳,生活规律和习惯被写作豪情所乱。
所以必须要正视问题,审视自己,调整状态,把“简书”的影响力和其更广大的作用琢磨透,换个角度求得“简书”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丰富自身的生活。
给自己讲一个故事,以提醒、警示自己。
想当年,朱元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兴高采烈,志得意满。一日在龙床上午休,忽然梦到有一方士凑到跟前告诉他,天下还有99个叫朱元璋的人也有当皇帝的命,你们要好好共事,以保天下太平。
朱元璋顿时梦中惊醒,冷汗透衫,暗生杀机,即刻命心腹四下寻找同名同姓之人,要求寻到及杀之。事关江山社稷的安危,手下焉能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于是“五加二、白加黑”三五日内便寻到三五个,立即杀无赦,朱元璋始觉心安,照此下去,皇位无忧矣!
方过几日,忽然又在梦中见到方士,方士怒曰:“何苦来着?!你为人中之皇帝,其余同名同姓的为其他种类的皇帝,如鸡鸭鱼、猪马牛、草树花等等,与你何干,你却杀之!”
原来,那些也叫朱元璋的人,各有自己所管辖的一方天地,有在马中称皇帝,就他驯马厉害,马服气;有在狗中称皇帝的,能管狗,无论到哪,遇到什么种类的狗,都怕他,不咬他;有的是花中之王,只要他培育的花都成奇花异草,别人就不成。依次类推,各行各业都有各管一片的“皇帝”,他们在自己的“疆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他马首是瞻。
天下本应是各类种群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一片和谐,结果人中的皇帝多事了,手伸到外界了,给弄乱了。
朱元璋一听,顿时明白过来,就下令停止杀戮,算是知错就改了,但是也影响了他的社稷传承。
这个故事使自己认识到,在自己的强项的领域里可以称王称霸,在不熟悉的领域里要么规规矩矩、要么远观近赏,做事之前要掂量好自己的分量。
我听说,黑旋风李逵那位同志也是被人按在河里,喝足了水以后才悟出来这个的道理。
人各有志,也各有才能,何才担何责,即:所谓在其位则某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些领域是得心应手能玩儿的转的,有些领域则是爱好和梦想一下就足够了。
所以说,喜欢京剧,不见得非要粉墨登场,当个能说出个门道的戏迷也不错;喜欢足球又跑不动蹦不高,就当个声嘶力竭、拍桌子瞪眼地球迷也是一种快乐;喜欢美味,不见得烹炒煎炸、烟熏火燎什么都会做,看着菜谱点几道特色菜也是一种享受
与其独自去笔耕,不如与心爱的人依偎一起,共赏“简书”里的名篇大作,看各位高手话说天下大事,揭秘江湖恩仇,抒发心中块垒,记录花前月下,谈史论今,指点文坛,也是一大快事!思想一转变,好多事情就不叫事儿啦!
又想起了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写的《一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中的情节。
那拿着照相机拍美景的游客,殷勤地劝在海边睡觉的渔人多干活、多挣钱,然后就可以安然地在这个海湾里,在阳光下打瞌睡,还可以眺望这庄严美丽的大海。
渔人回答,“可是,我现在就已经这样做了。刚才只是您那咔嚓咔嚓的相机声音打扰了我。”
渔人的回答使游客受到了启迪后,“沉思着离开了此地,因为从前他也曾这样想过,他现在工作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不再工作,这位衣着寒酸的渔人曾唤起过他的怜悯,而现在这种怜悯之心早已消逝的无影无踪了,剩下的只是微微羡慕之情。”
对此,我现在心有戚戚焉,那就是珍惜已有的,享受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