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蜗牛亮 | 寸铁学号:231号
不少写文的人知道,书评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各大平台的稿件需求量高,而爱读书的人,把自己对一本书的看法写出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娱人娱己何乐而不为。
于是,很多人就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书评、书单之路,甚至是挑战拆书稿和讲书稿。可写着写着就有了疑问,为什么我的文不如别人那么赚钱呢?
可是回过头来看,当初在选择写书评类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类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技能呢?如果没有的话,现在出现这样的疑问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不要紧,我们现在来问还来得及,接下来我们就用几个问题来讨论书评要怎么来写。
Q1:书评/书单与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区别知道吗?
这是基本概念的问题,很多人在没有弄清楚之前直接就把读后感当做书评来投稿了。那么具体的不同在哪里呢?
首先,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是我们的阅读过程和感想触动的记录。
我们的读书笔记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摘抄加评论,写读后感的时候也可以把所感所想统统装进去。因为在书写笔记和读后感的时候,其实可以不用考虑还有别人来读,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理解书籍汲取知识的方法。
而书评/书单还有更高级的拆书稿/讲书稿就不同了,在写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这个人可能在犹豫要不要看这本书,也可能是准备看之前先了解,甚至还可能看过了想知道别人的想法,我们写书评就是要为他们提供书籍的介绍和中肯的评价,让他们有所受益或完成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就能明白,为什么把读后感当做书评投稿会被拒了,他们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Q2:知道书评要写什么吗?
书评是写给别人看的,可是要给别人看什么呢?我们辛辛苦苦的把一本书看完,却不知道写什么就实在太可惜了。
这时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考虑:文章结构,视角选取。
文章结构:文章还没有修炼到有自己风格的话,不如还是采用三段式的写法,老土一点不要紧,有用就行。
可以把一篇书评分作概述、评价、和结尾推荐三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结构划分以后,文章的落脚点就有了,相信那种茫然、无处落笔的感觉一定会好很多。
视角选取:文章结构是落脚点,视角就是填充内容的支撑点、着力点。
我们可选的视角十分多,包括人物、结构、语言、背景、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作者的创作经历,甚至是作者的人品学识等等,所有这些书籍的构成部分都可以作为备选项。
在还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的时候,就把自己能想到的统统穷举出来,总会有自己熟悉、能发挥的切入点。
Q3:知道写书评要具备什么思维吗?
有人就问了,写书评还要上升到思维层面吗?要的!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有大局观,能够把书籍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提取出来。这叫做框架思维,如果做不到,在写书评的时候就会出现以管窥豹或者中途迷路的情况;
在对书籍有了宏观上的掌握后,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把书籍分块切割,用上我们的读书笔记、读后感这些过程产物,把书中有价值的部分一块一块的解构出来,这些都是我们写书评时的弹药,弹药充足才不担心书评里没东西可装,这叫做解构思维;
准备工作做好,书评写作就是一个输出过程,这时要注意在输出时的逻辑,逻辑自洽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叫做逻辑思维。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说的话圆不过来而遭遇拒稿,让前面的努力都白费;
最后要说的是延展思维,写书评时,能够旁征博引,把正在评论的书籍和其他同类或类似的书籍、影片等做比较联系,会让我们的书评增色不少,甚至提升一个台阶。
但这是要我们下苦功夫积累才能有的本领,否则就算是能够有几次出色的发挥,也很快就会被掏空。
不难发现,四个思维层层递进,贯穿了书评创作的整个过程。写书评本身也是一件层层递进的事情,基础、方法、技能都不可或缺。
在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死磕,死磕在投稿的路上。
现在很多平台,包括各类公众号上发表的书评、拆书稿、讲书稿都有各自的风格。
把投稿对象的风格研究透彻,不断的模仿样文,不停的写,不停的投,我们的书评就一定会不断的为我们带来稿费。
既然选择了写书评,那要做的就是在这条路上一直死磕下去,写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