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事情,我和小游结成了读书对子,
我们每个月会共同读一本书,然后不定期交流阅读的感想。
这个月共读的书籍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说实话,我读之前就听过这本书。
但是,因为类似于自传,我以前没有读进去。
这次精读之后,我才了解到了意义疗法的真谛。
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去追寻什么?
这个话题一直备受人关注。
很多朋友也肯定会说,生存都不易,考虑那么多干啥?
其实不然。生活越困顿,我们越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身处俗世,我们当然要赚钱、要消费,这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只将眼光放在赚钱和消费上面。
因为你如此去做,很容易看不到生命中的美好。
在《活在此时此刻》中,一行禅师说,“有时候,空虚消费带不来持续的快乐,而是痛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人非常有钱。
但是他们的生活除了赚钱和消费,其它的乏善可陈。
有一句俗话说,“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如果眼里只有那些个人的物欲,很容易陷入上述那些坑里。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领域里,他很难快乐。
不要随意违背自己的本心
那么,假设你已经找到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件事也需要注意,不要随意违背自己的本心。
在这本书里,有几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作者已经获得了签证,可以不进入集中营。
但是他想孝敬父母,选择了和父母在一起。
第二件事是,他写作的书稿丢失了。
他一直念念不忘想要重新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三件事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一个人之后,勇敢去追求。
即便因为战争,两个人的结局并不美好,可记忆永存。
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弗兰克尔很少违背自己的内心。
我的理解是,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人确实可以随便追求什么。
但是,我们要想人生更加幸福,尽量不要随便逾越伦理道德。
在中国的文化因子里,伦理道德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就算很多人嘴上不以为然,其实内心依然是非常在意的。
假设一个人为了赚钱或者消费,将这些东西通通抛弃。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个人大概率会后悔。
因为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我们很难彻底与其割裂。
矛盾意向法的应用
为了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作者提出了矛盾意向法。
它的内容是:一个人怕产生/不产生一件事,就去努力做这件事。
其后果往往是,他害怕发生/不发生的事情往往是不能发生的。
例如,一个人特别害怕当众结巴。
在上台之前,他如果越不想,就越可能出现结巴的状态。
按照矛盾意向法,他应该竭力想表达结巴的状态。
反其道而行之,他往往不会出现结巴的情况。
当然了,这个方法还有很多延伸。
我觉得作者很聪明的地方在于,他的心理学是可落地的。
很多高人写的心理学纵横捭阖,洋洋洒洒。
可读者看了之后,根本不清楚到底要干一些什么。
其实,读者最需要的就是获得一种能够执行的方法。
结语
毫无疑问,这本书能够长期占据读书排行榜当中,是有其道理的。
生活当然存在很多苟且,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努力,超越那些困顿。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生命使命,不妨静下心来,找到它,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