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礼法,困于方寸
承接上文,说到汉武帝与李夫人唯一的孙子刘贺。
昭帝短命,且皇后年幼,并未留下子嗣,依照血缘亲疏,需从昭帝的子侄中找出一个王子,先过继给昭帝,再行继承皇位。
武帝六子中,太子一脉式微,齐王无后,燕王谋反,而广陵王一脉,取其子继之,则乃父尚在,自己执掌朝政必受掣肘,几经权衡之后,最合适的人选,便是这位第二代昌邑王爷刘贺。只是这位王爷,却是一个草包,继位仅二十七日,便犯下一千余件错事,终被霍光假借外孙女上官太后之手所废,史称汉废帝。
因他既得废帝之名,于霍光,于后继之宣帝,都是敌人,那么对于他荒诞的记载,便分不清几分是真,几分是假了。所以具体事件,我便不在此多言了。但是无论如何,被废却是不争的事实,藩王入京,如客入他乡,若非是举止轻浮言谈不合礼法,那便是根本没认清自己的处境,不是荒诞,便是愚蠢。所以无论史书上真假几何,以草包二字形容他,都不算冤枉了他。
但假若他的形象真如史书上写的那般,他是一个荒唐而不守礼法之人,那么他的后半生怕是过的并不如意。
宣帝即位之初,对这位前任和叔叔并不放心。 汉宣帝是高明的政治家,他不便直接派人监视刘贺,便下书给刘贺封地所在山阳郡之山阳太守,让他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实际上,哪是小心什么盗贼,要小心的,便是这位汉废帝了。山阳太守自然懂得皇帝的意思,对刘贺家的户口,进出往来查的一清二楚,甚至与刘贺见了一面,以言试探刘贺,然后事无巨细的全禀报给了宣帝,宣帝这才放心,没有再将刘贺放在心上。
本是放荡不羁的野马,如今却被圈养如同家禽一般。这匹野马在经历废立之后,早就失了威风,断了双腿,只能蜷缩在马厩一角,于方寸之隅,惶惶度日。刘贺被废后,无法再承袭其父昌邑王的爵位,宣帝在探得刘贺虚实后,为彰显其尧舜之德,复封刘贺为海昏侯(有人因为昏字,以为这是对刘贺的嘲弄,但其实海昏是地名,故昏字不是恶谥)。于数年之内,由诸侯王而位及人君,复又堕至列侯,刘贺虽于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但其大起大落的人生背后,未必没有故事。
前两年,海昏侯墓于江西出土,经考证,正是刘贺。这位未及而立,便历经世间风光荣辱的人物,于两千年后复得与世相见,是君而非君,是王侯而非王侯,这位颇具传奇性的人物之墓重现于世,算是近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了。待海昏侯墓挖掘完全,海昏侯刘贺的面貌是否会更加清晰呢?这就只能交给时间了。
起于市井,中兴之君
戾太子刘据,是汉武帝与大名鼎鼎的卫子夫所生。汉武帝十七岁登基,直到二十九岁得子,加之有卫青霍去病这等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护持。汉武帝于这个大儿子的喜爱,可想而知。然而时过境迁,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而卫家最大的依靠卫青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病逝,太子之位,不在那么稳若磐石。
历朝历代,凡久居太子之位者,多不能得偿所愿,顺利继位。其中原因很多,一是老父亲年纪渐长,猜疑之心渐深,二是太子年轻力壮,于当下处境难免会有不满,三是太子既壮,朝臣便少不了与其结交以期将来,而这一点,却是老皇帝最忌讳的。当前面的条件渐渐成熟,最后便少不了小人之挑拨。于刘据而言,这个小人叫江充,因与卫氏生隙,恐太子继位后于其不利,便找准时机,以巫蛊之名诬陷太子,汉人最为迷信,也最忌巫蛊。老皇帝与太子之间脆弱的关系使得太子百口莫辩,情急之下尽以清君侧之名起兵,最终兵败自刎,祸及妻儿,唯有一个尚在襁褓的孙子躲过一劫。这个小孙子,叫刘病已,是这一章节的主角,也是未来的宣帝刘洵。
汉孝宣皇帝,广为人知的影视形象, 有孙耀威在《乌龙闯情关》中的演绎,以及陈晓在《云中歌》中的饰演。西汉王朝有两个治世,一个是文景之治,一个是昭宣中兴。两汉时期于皇帝之庙号极为严格,只有大功绩者才能有庙号,所以今人所称的汉武帝、汉宣帝等,其实是谥号而非庙号,及至隋以后,庙号开始普及,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对于帝王的习惯称呼,才从谥号改为庙号(如唐太宗, 宋太宗等)。西汉十二帝中,经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最终裁定,只有四个人有庙号,分别就是高皇帝刘邦(庙号高祖),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和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宣帝以市井出生,骤登大位,能达到这种高度,可见其不凡。
须知于一朝之中,中兴之君最是难得。谓中兴者,必是先败而兴,汉武连年征战,于民间活力的破坏是必然的,且汉朝发展至今,天下承平日久,既得利益群体已然存在。守业不比创业,需斗的不只有外敌,还有萧墙之内。而这斗争,若期一蹴而就,则必是玉石俱焚,所以历朝历代的独裁者多出在朝代伊始,而到了朝代的中后期,即便你贵为皇帝,依然有你不能放肆去做的事,有你触碰不得的利益,即便改革,也需得小心谨慎,徐徐图之。汉宣帝起于民间,能有这般见识作为,实属不易。不过今天,我们不谈功绩,只谈为人。
浪漫重情
宣帝是武帝的曾孙,论资排辈昭帝是他的小爷爷,但是宣帝继位,是过继给昭帝为子,以上官太后为母,经太后册立,才得以名正言顺的。其中一应事宜,均由时任大将军大司马的霍光安排,所以宣帝刚继位的时候,事事都遵从霍光。但唯独一件极重要的事情他不从,就是皇后的人选。霍光有个小女儿叫霍成君(也就是乌龙闯情关中曹颖饰演的霍水仙的原型)。此时霍光权倾朝野,皇后之位照理说已经是非她莫属。但宣帝不这么看,他心里想着的是贫贱时的发妻许平君,只是此时的他尚无实权,不能直言得罪霍氏,但凡处理不当,刘贺便是他的前车之鉴。宣帝于此事之做法,《汉书·外戚传》有载:
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旨),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宣帝没头没脑的下诏寻找自己尚是个市井小民时的佩剑,大臣们自然懂得其中所影射的意思,于是纷纷上书求立许平君为皇后。宣帝并未有所表态,只是顺应百官之意,霍光虽权倾朝野,却没有不臣之心,便也只能默许。宣帝此举,既聪明却又冒险,借百官悠悠之口,堵霍光一人之口,是其聪明的体现,而若是霍光不是霍光,是王莽,是司马昭呢?那怕是他这道诏书之后,便是血光了。
可倘若没有半分风险,便不显得宣帝对发妻的情谊。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意,更显其浪漫。只是出生贫贱的许皇后,终究无福消受一代帝王的深情,仅三年,便被觊觎后位的霍成君与其母霍显毒死。彼时霍光尚在,宣帝无力反抗,只能将其对发妻的哀思之情深埋心底。静待霍光离世,找准时机,将霍氏一举剿灭,霍成君亦被打入冷宫, 也算是为糟糠之妻报仇了。只是斯人已逝,生者又能何如,空余一把故剑,寄相思耳。
贫贱不相离,富贵亦相知。即是常人都难有这样的品质,更别说坐享天下的帝王。诏书寄情,故剑封箴,
隐忍而傥荡
前面说到,霍光于宣帝,有策立之功,再加上宣帝本身起于民间,没有势力,霍光又是权倾朝野。所以宣帝为政初期对霍光百依百顺,而霍室便假借霍光的威势飞扬跋扈,不守礼制,甚至为了后位毒害宣帝发妻许平君。于此种种,宣帝一律都忍了,即便是霍光死后,宣帝依然没有轻举妄动,只是采用一些小手段慢慢削弱霍氏,静待机会成熟,才将霍氏一网打尽。这其中的隐忍,岂是常人所有。
在清洗了霍氏一党之后,宣帝却没有否认霍光的功绩。在宣帝晚年,设立宣帝朝麒麟阁十一功臣,依然将霍光排在了第一,算是对霍光的最大尊重与认可。这一点上,明朝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将其抄家,素来没有什么坏名声的顺治皇帝,甚至在多尔衮死后开棺鞭尸。对比其他皇帝,宣帝的所作所为,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一个兼具英雄气质与柔情的人物,那就不得不说了。生于安乐却不曾贪图享乐,本是少年而处事不显年少,这样的人若是再有点故事,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么?
有趣的是,昭帝其时,霍光尚未把控全局,考虑后位的时候,便只能取折中之法,而后宣帝继位时,霍光之势已无人可挡,小女儿霍成君略经波折之后,也成为宣帝的皇后。昭帝与宣帝年龄相差三岁,于血脉上,前者是后者的小爷爷,与法统上,昭帝是宣帝的父亲,而从他们各自妻子的角度而言,霍皇后是上官太后的姑姑,昭帝还得叫宣帝一声姑父。这其中关系,也算是错综复杂了。此为闲话,权作笑谈。
西汉十二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婴。宣帝过后,汉武之血,渐现平庸。元帝刘奭是个老好人,曾对宣帝言,要以纯王道以治天下,宣帝听后大怒,训斥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儒生,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霸道便是法家,而王道则是儒家。元帝是个好人,却治不了国,需知一个统一的集权帝国,怎么可能是纯儒能治得了的?但是元帝是许皇后所生,宣帝思念发妻至深,又怎舍得废了这个儿子呢?所以即便不喜欢,元帝也顺利继位。
元帝时期,发生了一件人尽皆知的大事,便是昭君出塞。但是对于汉朝江山产生更大影响的,却是另一个女人,此女名叫王政君,与昭君的名字一字之差。他生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酒色皇帝汉成帝,其时宣帝尚在,对这个孙子有很大的期待,便给他起名刘骜,骜,即千里马的意思。只是这千里马,却不喜其他,只把精力全放在了女色身上(呃...还有男色),皇家的权力,也渐渐开始旁落,最终,王莽夺权,建立新王朝,西汉灭亡,而后光武帝建立东汉,但光武帝是武帝之父汉景帝的另一只血脉,汉武之血,终淹没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