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现象
——买涨还是买跌?
土豆怪象:价格走高需求增大
英国统计学家吉芬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荒灾,引起了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上涨,特别是土豆。一般而言价格越高的商品,需求就应该越少,但是土豆需求量却反而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需求量快速增加。
吉芬分析发现,土豆当时是爱尔兰人生活的必需品,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里,爱尔兰人可以减少肉类和奶类的消费,却不能减少土豆的消费。为了生存,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入土豆,造成土豆价格持续走高,依旧供不应求。
抢盐风波:价格翻倍供不应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发生了9.0级地震,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与爆炸,借助广泛的网络传播平台,多方人士传言碘盐能够预防核辐射,国内多个省份纷纷"响应",一大波抢盐热潮拉开序幕。原本2元左右的加碘盐卖到了平常的2~3倍不等的价格,依旧供不应求。
对于一般商品,价格与需求反向相关,也就是随着价格的增高,需求量一般减少,因为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合理而低廉的价格商品。购买加碘盐现象打破了原有的市场需求一般规律,呈现出价格不正常增长,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一方面,恐慌心理加剧了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过度的担心产生了不理性的消费,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市场均衡。
小故事大道理
吉芬现象,是由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价格上升时,商品的需求量不下降反而升高,这一奇怪的现象被称为吉芬现象。
提到吉芬现象,多数经济学家就会提到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吉芬商品的独特性表现在它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何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前者是由于商品名义价格改变而引发的该商品与其他之间的替代关系变化,后者多强调商品的名义价格改变,而引发实际收入改变,进而引发商品购买量改变。
有些学者认为吉芬现象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并没有违背市场规律,正如由于人的心理与购买意愿等因素的干扰,当对于奢侈品牌的购买时同样多存在,在价格更高的时候买入的人越多,因为消费偏好的不同,其认为价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价值的多少。有时则是因为主观因素造成,正如碘盐恐慌心理引发不合理消费,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
经济连线生活
吉芬现象有人说是短缺经济的表现。因此提出了,从增加商品供给与提高收入水平来满足供需均衡点。同时吉芬商品是吉芬现象的前提,那么一般意义中的吉芬现象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一,诱导因子的存在,也就是引发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在奢侈品的购买,价格高时需求量更大,这就是消费心理与主观偏好,炫耀心理在起作用;二,诱导因子作用于需求量,引发价格的升高或下降;三,销售者对于价格做出相应的调整,沟通产品提供者对于产品的提供问题;四,诱导因子对价格反应敏感,并且能够做出反应。如购买股票时的侥幸心理。
总之,吉芬现象的存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应该有健全的消费心理,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