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动画片《神偷奶爸》中的片段吗?神偷格鲁小时候原本是一个好奇宝宝,他热爱发明创造,每次的发明都会给母亲看,希望得到母亲的称赞,而母亲每次的反馈只有一个字“嗯”。面无表情,非常冷漠。
格鲁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登上月球,而他的母亲总是打击他。
在家中得不到母亲的称赞,在校园中被孤立,他渐渐发现做一个坏孩子好像更容易受到关注。后来他励志做伟大的神偷,登月的梦想也就变成了偷月的计划,格鲁竟然成功了!
小时候的格鲁做坏事是为了求关注,长大后他做那么多坏事依旧是为了引人注目。
如果做格鲁小时候,母亲能够给到他称赞与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靠格鲁的能力往正面的方向发展,他可能能成为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很多贡献。
在《恰如其分的自爱》这本书中作者朴艺真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之所以出现行为问题,是因为一直保持“希望得到爱和关心”的生活状态,没能摆脱自我中心性。朴艺真老师是文明于世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韩国代表。而阿德勒认为孩子的这种问题行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追求称赞”,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得到称赞,在这一阶段为了得到称赞,孩子可能会做一些好事。也可能采取不正当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如果行为没有得到称赞。他也可能失去行为动机,消极颓废下去。所以称赞也具有两面性。
第二阶段是吸引关注,当第一阶段没有被满足时,孩子会去吸引关注。这一阶段他们无所谓是否得到称赞,只要得到关注就好。
壮壮是个4岁的小男孩儿,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沙发上蹦。父母屡次劝阻、批评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在沙发上蹦还曾经从沙发上掉下来手摔骨折了,可是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改不了在沙发上蹦的行为。后来他们去咨询心理医生,希望能改善孩子的问题行为,经过几次咨询,他们才知道儿子在沙发上蹦的背后原因。壮壮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只有孩子在沙发上蹦的时候,父母才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都来到绒绒这边,不管是关心、劝阻还是批评,引起父母的关注,才是壮壮的最终目的。
像孩子搞砸自己的考试,做事丢三拉四,看起来很“无能”,恶作剧等都是为了吸引关注。孩子们明明知道会挨骂还是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关心。
第三阶段是“权力斗争”,想通过“斗争获取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当追求称赞和吸引注意都失败,孩子可能会无视父母或老师说的话,或者激烈的反抗父母、老师。可能会出现偷窃、吸烟。消极的,不服从大人。积极的就斗争。父母生气反而是孩子想看到的反应,因为这样存在形成争斗的局面。
第四阶段是“复仇”,即“报仇”,既然得不到爱与关心,他们宁愿被父母讨厌,为此专门做出一些令父母讨厌的行为来进行复仇,弥补自己内心的。有的孩子甚至会采取自残的方式,给父母带来更大的伤害。
丹丹是个初二的女生,爸爸经常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妈妈是个家庭主妇,但是经常出去打麻将,对丹丹疏于照顾。丹丹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进入初中后,每次爸爸回家都会发现女儿胳膊上有很多道用小刀划成的伤痕。爸爸得知女儿上初中后成绩拉了很多,就联系辅导班给女儿补课,为了补课方便将女儿安排在补习班住,发现住补习班后女儿很少用小刀划伤自己了。可是后来这个补习班不存在了,孩子回到家里生活又开始自残,特别是在父亲快回来的前几天。其实很明显,女儿是想得到父亲的关注,不想长期见不到父亲。而父亲想到的是不去外地上班是不现实的,他想再给孩子找一家补习班可以托管孩子。可以看出孩子已经在用这种方式请求父亲的帮助父亲,而父亲想到的确实花钱,把责任甩给了补习班。
第五阶段是证明无能。我什么都做不好,不要对我抱有任何期望。这个阶段孩子什么也不做,逃避任何问题。
梅梅是个上初中的女生,她还有一个小她5岁的弟弟,平时爸妈关注弟弟较多,梅梅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找她谈话她常常边哭边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什么都干不好”。
大多数孩子的问题行为最多也就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权力争斗”。第三个阶段虽然问题严峻但是冷静应对也可以顺利解决,或者是找心理医生,学校老师帮助,可是一旦到了第四个阶段和第五个阶段对专家来说也是难题,因为这个时候通常我们越是想靠近孩子,孩子越会采取更极端的行为,因此建议最好找专家的帮助。
朴艺真还在书中提到其实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本质上是由于他们希望获得“安全感”,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就会感到不安,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安,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即使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以此让孩子安心。
那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父母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书中提到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指责或批评孩子的错误,而是帮助他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错误。只有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这样做不行”,我们才能纠正他的问题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导孩子,让他知道犯错误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错误并不是终点,它可以成为全新的起点。只是让孩子知道,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孩子才不会因此受挫或选择逃避,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把失误当成垫脚石,成就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
第二,当孩子面临困难时,为孩子独立寻找解决方法提供帮助。如果父母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事情的解决方法,从孩子的立场来看,这其实等同于听从父母的命令。有的孩子会选择服从,有的孩子会选择反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寻求帮助,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几个选项,让他独立做出选择。
第三,教导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作为父母应该给予温暖的拥抱和支持,同时也应该让孩子知道,既然犯了错误就应该自觉承担后果。如果孩子一个人无法承担犯错的后果,那么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无论是要向某人表示歉意,还是承担其他什么责任,都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失”,并为自己的错误真心道歉。只有这样,道歉才不会成为孩子逃避犯错的一种手段。
第四,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反复对孩子进行赏罚教育。我们的孩子往往习惯了赏罚教育,既做的好有奖励,做不好受惩罚。父母也是如此,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管教”孩子,但我们最好不要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当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时,比起称赞孩子,父母有更好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表露出自己的感激或喜悦。对于消极的结果就是不足之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振奋精神,为了让孩子改进给予其鼓励,而不是指责或训斥。很多父母认为,为了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在必要时可以惩罚孩子。其实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制定规则。
最后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并尊重孩子的意见。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会在孩子的要求前加上自己的要求。“妈妈,周末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园吗?”“嗯,看你的成绩在决定。”乍一看,父母好像答应了孩子的请求,但实际上,这里隐藏的含义却是父母想要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引导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学会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自行决定。父母总会有各种担心,其实即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父母只要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决定,在出现问题时提供帮助就够了。在这种教导下长大的孩子不仅能培养“我是独立的个体”这种勇气,还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决定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独立”。
以上方法原则为5点:
第一,理解错误。
第二,独立解决。
第三,承担责任。
第四,反思赏罚教育。
第五,尊重孩子的意见。
学习完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之前在孩子的教育上犯了很多错。从这学期9月1号开学后老师经常给我反馈。孩子在课堂上小动作特别多,传纸条、画画、玩笔总之注意力不在学习上。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已经和我反馈三次了。我每次采取的方法就是指责、批评还有训斥,也试过用赏罚的方式,比如表现好有零花钱,表现不好就没有或者倒扣。可是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孩子问题行为依旧存在。
建议大家把这几条原则写在便签纸上。贴在自己家的冰箱或者自己平时最常看到的地方,来提示自己按此执行。
为此我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当孩子再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会这样跟孩子对话:
1.“哇,你犯错了哦。又多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快看看自己的错在哪?”
2.“应该怎么改正呢?”(如果孩子不知道要怎么改正,给他提供几个建议并和他一起分析一下由他自己做选择。)
3.“那你现在错了,是不是应该自己承担后果呀?如果你没有勇气向对方道歉,妈妈可以站在旁边陪你。”
不再为了容易管教而采用惩罚教育,相信孩子的判断,尊重他的意见,多关注孩子,给他安全感。
你不妨也来试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