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法则,就是说只要可以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一万个小时,那么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现在,许多孩子在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他们不能坚持很长时间,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每天要去上学和上课,纯粹是为了完成父母或老师分配的任务产生的敷衍行为。
就像蔡康永曾经在一次节目中说过的那样:15岁的孩子发现自己很难游泳,于是孩子放弃了游泳。当孩子18岁时,他遇到了一个他喜欢的人约着一起去游泳,结果呢,他不得不说:我不会! 18岁那年,他发现学习英语很困难,并放弃了学习英语。当他28岁时,他遇到了一个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能够说英语,他不得不说:我不会!
因此,在这一点上,父母决不能让判断力不强的孩子轻松地做出决定,也不能让孩子随意地做出选择。这时,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因为有的时候,必须坚持才能换来一切。
孩子不能坚持吗?
1.逃避痛苦
每个人都知道坚持是痛苦的。心理学家也说过:逃避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
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差,在坚持某件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去摆脱困难和痛苦。
简而言之,当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时,他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识”,以便让孩子始终关注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中的情绪。
因为在孩子坚持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枯燥。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障碍将使孩子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低下,那么孩子将无法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结果即使无法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正是因为孩子无法意识到引起他情绪波动的原因,所以他不得不选择逃避,最终导致孩子放弃并且无法坚持下去。
2.孩子的退路太多
很久以前,一位书法迷练习毛笔书法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是却没有任何进步,就好像他遇到了瓶颈一样。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他邀请书法家朋友在家里做客。
在书法家到来之前,他拿出了他认为在过去几年中做得最好的所有作品,并将它们依次放在房间里,等待书法家的到来。
书法家如期到达,当他进来时感到惊讶,因为房间里到处都是各种尺寸的废报纸。原来,书法爱好者因为感觉没有进步,觉得在白纸上书写就是浪费纸张,于是他每天拿出这些旧报纸,并在这些废报纸上练习书法。
书法家看了一会儿后说:“如果用最好的纸写,可能会写得更好。”热心者很奇怪。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正要问的时候,发现书法家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逼”字。书法迷突然意识到,书法家让他用好纸强迫自己写好字。
实际上,我们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育孩子。正是因为我们给孩子准备了太多的退路,所以他们不会坚持下去。而且只有在孩子没有太多退路的情况下,通过这种逼迫,孩子无路可退,他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能够坚持下去。
父母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坚持?
1.父母需要知道的“ 50小时”法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当孩子学习任何新事物或技能时,最容易放弃的时间段发生在前50小时的学习当中。
在开始的50个小时内,大多数人会退缩或者选择放弃。但是只要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50个小时,孩子坚持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超过50%。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某个事物时,即使他对事物感兴趣,但是在早期,这种兴趣却是脆弱而模糊的。他们需要父母的大力培养,不断强化孩子的兴趣,并激发孩子对事物的感知以增加孩子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2.使用“刻意练习”方法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ksson)提出了“刻意练习”,这是帮助儿童实现目标的一种持续方法。
安德斯指出:帮助孩子们积累更多的刻意练习机会,让孩子学会消除困难,并重新认识困难,这有利于孩子面对困难,从而增强了孩子的毅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为什么两个孩子在同一件事上花相同的时间并努力练习,但是为什么最终效果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练习方法。
例如:孩子练习跑步,计划每天完成1公里的跑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另一个孩子也跑了1公里,但是父母并没有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在20分钟内跑步,而是记录了孩子在跑步过程中的心跳,跑步路线,跑步速度和跑步时的呼吸。
一段时间后,第一个孩子可能能够在20分钟内跑完一公里,但第二个孩子可能只需要在10分钟内跑完一公里。
由此可见,“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计划和目的。它能够关注实现目标的各个方面,从而有一个清晰可扩展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坚持不懈。
结语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强迫孩子刻苦学习并不是要让孩子与他人比较,而是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权选择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强迫孩子并让孩子理解坚持的意义,以换取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