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提问模板加上AI,六步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这个方法,是从自己的问题出发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来源于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的版权课《RIA学习力》,也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本文里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会用到以下几种工具、方法、材料:

1、八大问: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首创的一个提问模型,全称“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八大问,后面会具体谈到。

2、关键词提炼

这个知识体系构建,大部分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需要你不断收集、提炼关键词

3、AI

在对关键词进行提问时,有些你自己可能无法作答,或者你感觉思考不够全面深入,就可以动用AI了。但用AI之前,建议先有自己的思考。

4、纸质便签

所有的关键词都写在便签上,用这些便签来搭知识体系的积木

第一步:明确你想要搭建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是“你的”,带有你强烈的个人色彩,并非一个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合的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的主题,建议是一个“如何”开头的问句。这个问题应该是:

-自己的问题而非别人的问题

-真实的问题而非假设的问题

-宁具体勿宽泛

比如:

一个小伙伴开始设定的主题是: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根据上述标准,她将其改为:如何解决面对孩子青春期的焦虑?

我自己探索的一个主题是:如何接纳睡前刷手机?

第二步:收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关键词

1、从书、文章等渠道找出20个或以上的关键词。

比如我的主题如何接纳睡前刷手机,收集到的关键词包括:

自主感,即时满足,长期满足,与人链接,睡前放松,自责,睡眠质量,健康,刷手机,看小说,玩游戏,允许,熬夜,睡前仪式感,正事,时间支配权,时间体验权,时间废弃权,时间道德化,自我商品化,存在性否定,保护视力,褪黑素,资格感

(在对关键词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时,又增加了一些关键词:空虚,充实感,创造,生活乐趣最大化,滋养,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GABA——大脑刹车系统的主要零件,自我奖励,消耗性习惯……)

2、合并同类型关键词

对收集到的20个关键词进行分类、合并:

我的关键词分类、合并:

熬夜,刷手机,看小说,玩游戏

健康,睡眠质量,保护视力,褪黑素

即时满足,长期满足,睡前放松,睡前仪式感,与人链接,

时间的自主感,时间支配权,时间体验权,时间废弃权,

资格感,允许,

资格感缺乏:自责,时间道德化,自我商品化,存在性否定,正事,

允许,睡前仪式感,

第三步:对重要关键词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指的是下面这八类问题:

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八大问

我挑出了四个关键词进行追问,分别是:熬夜,即时满足,自主感,资格感

在追问时,不一定每个问题都问到。

你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不必拘泥于这八类问题。

因篇幅所限,这里以一个关键词作为示范:

熬夜:

为什么熬夜对我来说这么重要?

-享受放松的时光,获得即时满足,获得时间的自主感

关于熬夜,我有哪些想法和信念?

-熬夜是夺回我对时间的主权

-不熬夜,这一天是不完整的

-熬夜是榨取生活的最大乐趣(生活乐趣最大化)

-熬熬夜也没啥

-睡前不看小说不玩游戏,会多么空虚啊!(睡前不刷下手机会空虚,刷手机让我充实,我需要充实感

AI对充实感的定义:

定义:

充实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确认“此刻生命具有密度”的主观体验,由三个神经认知组件构成:

时间饱和感(前额叶):感到时间段被有效填充(“做了不少事”)

意义锚定感(边缘系统):行为与内在价值观联结(“这事值得做”)

能量充盈感(自主神经):行动引发轻度交感兴奋(“停不下来”)

AI对充实感的解释

这里,增加了一个关键词:创造 (我需要创造,创造对我非常重要)

哪些方式对我来说是健康的睡前休闲?

-玩欧卡

-自由书写

-总结、反思一天的生活,计划第二天

-阅读文学作品,比如俳句、汪曾祺的作品、人物传记等。

-身体放松的休闲:身体扫描,熏香,足部按摩……(这好像是我忽视的)

-和朋友在微信上聊聊天

如果一直熬夜刷手机会怎么样?

-第二天精力差

-损坏健康

-加速衰老

有没有不熬夜而刷手机的方法?

-早上起来刷

不刷手机的情况下,熬夜做过哪些事让我感到充实?

-在杭州深夜11点到1点,在马路牙子上带大家玩欧卡,

-设定了一年写500首短诗的计划,有时凌晨1点多还在看资料寻找写诗的灵感

哪些情况下熬夜刷手机让我感到充实?

-刷短视频刷到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阅读文学作品读到令人回味的内容

-玩游戏玩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分数会感到短暂的满足感和充实

(我意识到手机是个工具,用它做什么取决于我)

晚上可以熬夜做哪些有创造性的事?

-玩欧卡

-读俳句写诗

-回忆当日最强感官片段并记录(可结合欧卡)

-故意写语法错误的诗句(“月亮吃掉了寂静的脆”)

-录制口齿不清的即兴故事

-写未来日记(愿望日记):不写已经发生,而写想要发生的事 这个idea太喜欢了!

晚上熬夜做有创造性的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知道我可以做哪些有创造性的事

-身体不是太累,可以思考

-心情平静,情绪稳定

和深夜刷手机类似的习惯有哪些?

-深夜刷手机是消耗性而非滋养性的习惯,这类消耗性的习惯包括:纯粹的拖延习惯(如追剧),有些带有轻微自毁倾向的习惯(如深夜网购),还有些伪装成生产力的习惯(如整理文件)

(增加一个关键词:滋养)

如何做到真正的滋养?

-真正的滋养需要满足三个核心需求:自主感(自己选择做什么)、能力感(做完有收获)、联结感(与更大的存在产生联系)

真正的滋养和刷手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在神经层面,刷手机激活的是短效多巴胺脉冲,类似糖分刺激;而滋养行为触发的是血清素和内啡肽的缓释,如同慢炖高汤。前额叶在刷手机时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在滋养活动中会参与主动创造。

在时间感知上,刷手机制造“时间坍缩”的幻觉——两小时感觉像五分钟;滋养行为则产生“时间舒张”效应,比如十分钟的冥想可能带来深度的永恒感。这与海马体记忆编码强度直接相关。

最核心的是存在确认方式的不同。刷手机是用他人的碎片化信息来填充自我,如同用空罐头搭建房屋;滋养则是用本体感觉来确认存在,好比用年轮记录生长的树木。前者导致“数字人格解离”,后者构建“生命本体感”。

第四步:再次确认你想建立的知识体系主题**

在追问过程中,你可能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变了。此时,你可以相应调整知识体系主题。

比如,我一开始的主题是:如何接纳睡前刷手机?

经过几轮提问,发现我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睡前如何用滋养性习惯代替消耗性习惯?

第五步:****分类梳理关键词,建立大致框架

这一步,将收集到的分类,同类型的放在一起。

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分类

可根据这些分类,再用文字表述一下,整理成类似这样的分类:

分类一:消耗性习惯行为层面及后果

分类二:消耗性习惯心理层面及原因

分类三:

分类四:……

分类五:……

分类六:……

第六步:画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必限于格式,思维导图、手绘、或PPT都可以

知识体系

总结一下这六步:

第一步:明确你想要搭建的知识体系——选一个以“如何……”开头的问题,提炼出关键词

第二步:收集知识体系关键词——列出你能想到的该主题的关键词。

第三步:对关键词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并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这一步可以大量使用AI。我问了AI很多问题,比如:

如何定义充实感?

和深夜刷手机类似的习惯有哪些?

真正的滋养和刷手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

第四步:再次确认你想建立的知识体系主题,必要时进行调整

第五步:分类梳理关键词,建立大致框架

第六步:画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RIA学习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