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到修行—我与玄学的前生今世之三 灵修是什么—接纳不完美的小孩

灵修即灵性意识的转化修行,它整合了心理学,指导我们感知自己的心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完美,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藏着同样问题,只是因为自己不能承认和面对,便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这个被投影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心中存在着的内在小孩。

小孩子还没有能力照顾和满足自己时,都需要母亲来照顾,一旦母亲照顾不周,或者因为比其它同胞少,他就会心生埋怨。很多成人,把这样的思维模式延伸到成年,即外面一旦有什么东西和人让自己觉得不满意,就会心生怨怼(这种情绪也经常被寄于伴侣和孩子身上)。由此产生了负面情绪,愤怒,沮丧等等。

简单地说,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的挫折和伤害,和被传递的负面信息,我们会本能地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恐惧感,这个恐惧感和意识会阻止我们成长,停留在小孩的情绪方式上。

这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也称小我。对于普通人的修行,是觉察到内在小孩的不适感,加以安抚,像鼓励孩子一样,鼓励内在小孩成长。不要纯粹的内疚和责怪,责怪后他就觉得自己已经用被责怪承担了责任,不用再自己成长起来承担责任了。

同样,对于我们现实中的小孩,也是需要更多的给予鼓励,使他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但是,“未成人”:的父母(父母的内在小孩),往往容易造就创伤的孩子。所以,灵修经常强调的词语是接纳,接纳别人的不完美,就像母亲接纳成长的小孩一样。我们往往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被接纳的东西,所以成年以后也会不接纳别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克里希拉穆提)。说明的是一种绝对平和与接纳的状态。

克师这句话,简单到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能一下子捕抓到。我一直用于自己的自我觉察,我一带着评判去看一件事物时,我就会觉察到而去想是什么让我不会舒服了。我以前以为是“不带评判的观察”,现在一看,这“评论”比“评判”还轻和。

写作是一种美好的自我对话,我以前对克师的这句话其实不求甚解的,但是,意识里觉得这句话应该放在关于接纳的这个主题这里,然后,在我试图解释时,我换了很多文字,有长的短的,最后,我的灵感告诉我,它描述的是一种平和与接纳的状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北大图书馆遭遇尴尬 柳哲 北大游学二十余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意的心酸,可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为了让家谱文化走...
    柳志儒阅读 404评论 0 2
  • 我刚才把我弄丢了 怎么找也找不回来 我也说不出话来 因为我丢了啊 我让旺财找 旺财只顾着张嘴舔啊舔 后来啊 大家一...
    一凡SU阅读 430评论 0 1
  • 2011年大一入学,男孩和女孩是同一个班。 那时候,男孩和女孩的心里都各有好感的人。男孩长得一般,略微一点点猥琐,...
    小纳兰阅读 19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