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一书:做人贵在遵循内心的声音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乔布斯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分离的一生。

从呱呱坠地、一朝分娩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与母亲完成了一个共体分离。于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无论分离多么痛苦也要明白: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只有父母与孩子主动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

所以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拒绝分离,爱就变成了“假爱”就有可能变成情感勒索。

下面我将结合本书及生活的实际,着重分析什么是情感勒索?以及情感勒索产生的原因。如何区分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对人的深远影响。我将重点阐述情感勒索的和谐与矛盾。

一、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走进情感勒索接触并认识它

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要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种精神胚胎。并指出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一棵柳树?

如此一来,情感勒索就容易出现在亲密关系中。

然而一旦情感勒索出现在关系中,这段关系就会出现僵局。双方甚至会陷入需求与被掌控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在情感勒索这类毫无胜算的情境中,我们面对的这些人,非常有技巧的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他们在一种让我们觉得备受呵护的亲密关系中,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却倍感威胁,即使最后未能逼迫我们就范,他们还是会让我们被“罪恶感”和“自责”所包围,让我们无奈的沦陷在他们的股掌之中。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一下“情感的共生”和“情感勒索”的区别。

01、情感的共生

情感的共生,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指的是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的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想当然以为这就是孩子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严重不自信,令他们不从自身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的定义中寻找答案。其结果就是:孩子在否定中迷失了自己,产生了自卑心理。

有句话说背叛自我即背叛天性。

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比如,我带儿子去超市挑玩具,他想买乐高拼装玩具。我看了看价位有点儿高,于是就产生了不想买的念头。于是我说了一堆乐高玩具不好的理由:零件太琐碎,容易丢,洒落在橱窗上,影响家里的整洁等等。

然而通过我的引导,他却执意的没改变主意。最后还是选择了他心仪的乐高拼装玩具。我狠狠的否定他:你怎么这么犟!真够怪的!买个遥控汽车多好玩!

现在想想,我一直在试图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判断。从而试图将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他,目的就是为了表明,他的想法和判断没有我的有道理。实际上是我对儿子的真实想法,视而不见罢了。

值得提醒的是,它与情感勒索的本质区别在于,我没有对孩子威逼,利诱恐吓等。

02、情感勒索的真相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

所有勒索的中心都是围绕基本的威胁恐吓,以及不同的面貌出现。就好像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你肯定不会好过一样。

比如:你不做饭,我就饿死了。

你不加班,我们就要考虑考虑你的升职计划。

你要再出去玩,我就不给你买零食和玩具,包括汉堡等。

你若回娘家了,我们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属于情感勒索,只有一定越界的情况下才属于。如果有人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表达出强烈的言语及行为反应,但不带威胁,也没有施压,就构不成情感勒索。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的老公是家暴男。有句话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此话在朋友老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老公一边深爱着她,一边又偷偷跟踪她,并责令她不许与异性有言语上的任何交流。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她就免不了被一顿暴揍。

为此她曾多次跟老公沟通,却未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他只能提出分手,老公却说,分手我就去跳河自杀,让你一辈子灵魂不得安宁。

她一想到若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忍辱打消了离婚的念头,至今,委曲求全的和家暴老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勒索者能屡屡得逞的原因是:他们能深切击中我们内心的需求,了解我们十分珍惜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些秘密。无论他们的关心显得多么真诚,一旦无法达成他们的某种目的,他们就会利用这层亲密关系,来迫使我们做出让步。

上述两个例子,我们看出情感勒索与情感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威胁恐吓的行为模式出现。

我们甚至不难看出,这类控制者的身份会比较特殊,他们通常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兄弟等。他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利的控制,让我们丧失了成人应有的能力。或许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可能十分的成功,但只要面对这些人,我们就会困惑无力,痛苦万分。

陷入情感勒索的人,就像孙悟空被控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二、情感勒索的显著特点

1.甲方提出要求。

2.乙方抵抗。

3.甲方再施压。

4.甲方再次威胁。

5.乙方在威胁和恐吓下屈服。

6.乙方重启自己人生的轮回模式。

无疑,家暴男带给朋友的威胁是致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往往遮蔽了事情的真相。但凡善良点儿、心软点儿的妻子,大多数都会像朋友一样,会选择继续留在家暴男的身边。

他能轻而易举地追回不断受情感勒索控制的妻子,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 妻子深知让他开心是最重要的。毕竟恨他也不至于让他去死,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危机四伏的。一方面,自己在家暴男老公的威胁下,会感到愤恨与挫败,另一方面,认为这样低声下气的屈服,才是唯一获得表面平静的方法。

在她与家暴男老公的畸形关系中,她把焦点放在了另一半的需求上,却牺牲了自我需要。而且以为这样伟大的让步,都是为了双方着想。还自顾自的陶醉在这看似平静的幻想之中,从而忽略了想办法避免冲突和对立,才是一段健全关系得以继续发展的契机。

那暴力男老公,试图掌控自己妻子的思想,用种种暴力手段,折磨妻子的肉体,当妻子提出抗议之时,他却视而不见,不予理会。坚持在动机上决于、优于妻子:爱我,你就别离开我。我离不开你,你若离开我,我就活不下去。潜台词是:你若走,我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你就是我生命结束的刽子手。我那么爱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失去你我只能选择自杀。而对于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由于家暴导致的感情破裂问题,却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只字不提。

三、情感勒索的和谐与矛盾

还拿上面我给儿子买玩具的例子加以说明。儿子本身相中了乐高拼装玩具,我的意愿则是遥控小汽车。若儿子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他内心有些小小的不快,但愿意妥协。那时候儿子对“自我”和“自身活力”丝毫不构成影响。同时会产生另一种矛盾心理:他内心也希望别人有时也能按照他的需求去做。比如他的妈妈可以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或者满足他愿望的各种需求等。

然而,当我们双方都不愿意再妥协时,情况就变得有点儿僵了。我一意孤行非要让他买遥控汽车。他一孤行非要乐高玩具。我们再也不愿意被迫做出改变,或者遵循那些看来并不适用的规则,而决定要坚持各执己见时,情感勒索的矛盾就出现了。

孩子为买中意的玩具,而撒泼的打滚儿。

母亲为阻挠他买贵玩具,而劈头盖脸,简单粗暴,全然没有了慈母形象。

你会发现,亲密关系中一旦有了情感勒索的征兆,那种感觉就像揭开了一块儿大幕布。突然间,平日里最亲密的伙伴,在一瞬间变得陌生和“不了解”:此刻如果没有妥协和变通的空间,彼此的力量便没有均衡可言,那么我们所希望的一切也都无法达成,爱与尊重便不复存在。只有当情感勒索者达到目的之时,双方的关系才又会恢复和谐与平静。

还记得热播剧《安家》里那个才干出众的房似锦吗?

论才能,她不亚于徐姑姑,也是凭实力考上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论财富,她挣得不比其他员工少,如果不是受母亲情感勒索的迫害:她不至于混的那么惨。

回顾她受母亲勒索的过程:母亲是整个事件的施暴者,她追求的是一边倒的关系。如果“不听我的话你就滚”是她们的座右铭,从小她对房的需求置之不理。想上学,门儿都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吃都得不到满足。她恐吓,威胁,堵门儿。无所不用其极地把房似锦的生活,搞得鸡犬不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夺走对方所珍视的一切。

你房似锦不是把钱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吗?我就要想方设法的夺过来。因为你的就是我的,我生了你,我就可以做你一切的主。

母亲也是情感勒索者的自虐者,她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将自己的自尊置之度外,坏话说尽,坏事做绝。

甚至经常扮演悲情者的角色,我一个那样的家庭,把你们几个拉扯大,也是天大的恩惠。哪儿还有多余的能力来供养这个家?我容易吗?我才是天底下最悲哀的人。

更是情感勒索的引诱者,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干涉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在心灵上产生一种恐惧感。像传销组织似的,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从而让孩子在自身的心灵上,产生一种沉重的罪恶感。以此来自圆其说自己做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好在,房似锦在不堪忍辱的前提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而结束了母亲情感勒索的掌控。才导致了事情向更深远的恶性循环里坠落。这其中有她反抗的勇气,也有她与情感勒索势力作斗争的决绝姿态。

总而言之,情感勒索是双方力量的较劲。尊重对方,使之按照本性生长,才能使当事人得以内心的救赎。

四、情感勒索的影响

各类类型的情感勒索者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的人集各种类型于一身,有的人则综合了两种以上。如房似锦的妈,是集情感勒索类型于一身的人。包括上述朋友家的家暴男老公,亦是如此:他们对别人的需求置之不理,当事人不顺从,便威逼恐吓,甚至怒目相向。同时他们对自我的需求,又产生蒙蔽心理。他们永远相信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而且固执的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

他们夺走了我们生活的自我完善性,对我们的自尊造成了严重伤害,使我们对社会的合理化和正直化,产生了怀疑。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关系影响也是巨大的。导致我们在人际交往沟通中的失败,造就我们更吝啬于付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总结

人类的行为哲学,从早先“我为受害者”早已进化为了“鼓励自我对生活及出现的问题负全责”。这个观念渗透在情感勒索领域,意在表明:我们如果把重点放在别人身上,想着如果对方发生改变,事情就会好转。这其实是很容易得到的结果。恰恰忽略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与内在的情感勒索相处方式的改变。

我们对情感勒索者的不断让步,才让勒索者掌握了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正是我们的屈服,鼓励了他们行为的达成。

我们要认清情感勒索的真相,远离伤害,尊重本我,爱惜自我。从长远眼光看,此书对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