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封远去的书信
01
古有“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信,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求学时的自己也常动笔给亲人、好友、同学写信,当然也收到了他们的谆谆嘱咐、殷切关怀与热心鼓励。而随着交流沟通的便捷,书信逐渐被电话、邮件、语音、视频等方式取代而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可否认书信、尤其是家书的文化传承与现实教育意义。
近尝夜品《傅雷家书》。该著作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从1954年至1966年,时间跨度长达12年之久,其间傅聪或在国外留学、或在各国从事钢琴巡演,一直到其结婚生子,书信多达数百封,细细品读,犹如饮啜清茶,袅袅余香。
02
如果说母亲的爱,像一湾涓涓细流,悠久而绵长;那么父亲的爱,则似一座巍峨的大山,严峻而深沉。
在信中,作艺术讨论,傅雷从不把傅聪当成儿子,进行苦口婆心式说教,而是看成量级相当的对手,充分尊重且平等探讨,所谈内容涉猎极广:从古典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文学、音乐到绘画,从李白、杜甫到苏轼、辛弃疾,从《世说新语》、《人间词话》、《元明散曲选》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哲学》(丹纳),从巴赫、肖邦、莫扎特到马蒂斯、毕加索……无所不谈。对傅聪的独到见解更是给予充分肯定,所取成绩由衷欢喜,对劳逸结合、感情波动等问题给予合理建议。此等种种,无不让人钦佩傅雷的博学多才,感慨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
在儿子艺术追求方面傅雷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儿如父愿!
我们深谙有才无德小人的可怕之处,如何做人是生而为人的第一要则,做人是一切“家”的基础,什么时候都不为过时。
03
书写家信,不仅可以传递思念之情、告知行踪,还可以锻炼文笔、提炼思想,好处可谓多多。虽在《傅雷家书》中未见傅聪的任何信件,但从其父的信中便可知儿子在写信过程中获得的诸多慰藉与进步。
对于傅老这么博学的人,都谦虚地认为自己读书甚少,这让作为晚辈的我们自惭形秽。我时常感叹自己荒废了太多光阴,肚中毫无半点墨水,动笔好似挤牙膏,半天不落两行字。足见涉猎之狭窄,积累之浅薄。
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我们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欣赏绚烂的风景,攫取丰富的养分。如果说读书是输入,那么写作无疑是输出。把所思、所想、所感诉诸笔端,尽管文笔幼稚、观点片面、内容贫乏,却是丰富内心、锻炼思维、提升自身的好方法。
04
一直十分羡慕大师们的夫妻相处之道。如果说钱钟书与杨绛的结合,是珠联璧合,他们的浪漫是一起读书、创作到老;那么傅雷与朱梅馥的结合,则是两小无猜,他们的浪漫是包容互助、生死相依。
在这个短平快、光怪陆离的时代,人们变得十分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总有太多的诱惑等着我们、太多的资讯刺激神经、太多的欲望充斥内心,我们似乎每天都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闲谈,哪怕面对面坐着也眼不离机,殊不知,夫妻感情在一天天地疏忽中淡漠了,双方的退步在一寸寸地跌落了。
庆幸的是我与先生经历了种种考验与磨难,依旧感情甚笃。我们拥有共同爱好——阅读,这不断丰富了内涵、拓宽了视野、积攒了养料。我们时常探讨所读内容、发表各自看法。写作就是得益于先生鼓励,尽管到目前所写内容篇幅十分有限,然每每写完,先生都会耐心指出不足、最后加工润色,欣喜与感动着。至于能走到哪一步,尚未知晓,但一寸进步自有一寸欢喜。我们也能欣赏彼此不同喜好,戏称求同存异。生活之大小事可心平气和地商量而后决定。如此这般,普通小老百姓的平凡日子,足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的阅读与点赞,是对前进一步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