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2017年6月23日早上5点起床,6点多打车赶到西安火车站,乘7点多的z273次列车前往兰州。此次至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旅行,还约了几位朋友,他们在兰州等我。
在餐车吃早饭。浏览了几页摄影画报。
午饭后小睡片刻。下午2点半在兰州站下车。
黄河边吹来的风都是凉飕飕的,昨天晚上的一场雨,让兰州城区的降温幅度较大。
下榻滨河路上的石油大厦。石油人总是喜欢自己家乡的客栈,牵挂着一种说不清楚的思念。
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奔涌而至的黄河。它从青海玉树蜿蜓迁徙而来,奔腾不息,莽莽苍苍,咆哮着向东奔流。
晩饭前在黄河岸边摄影,当然也要去百年黄河铁桥。这是每次到兰州的一个无法省去的过程。可以不去逛街,必须要住在黄河边上的石油大厦,早上必须吃碗石油大厦旁边的磨沟沿牛肉面!兰州的魂就是穿城而过的黄河,黄河两岸的建筑永远都是它的点缀。因为有了黄河,兰州才会有诗意,兰州牛肉面才会地久天长!
晚上保军在滨河路上的一家酒楼招饮,同饮者还有他的夫人小刘和从酒泉赶来的老刘。大家开心,竟饮尽了两瓶红花郎酒。保军说,兰州人不怕醉酒,次日早上的一碗牛肉面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清醒!
明天出行乘保军的越野车。
夏河
早上6点保军带领我们来到附近的磨沟沿牛肉面馆,吃碗久违的牛肉面。这是一家老字号,保军知道我的这一口。这家的牛肉面汤头很正,汤底醇香,没有味精和胡椒粉的呛味,牛肉软烂入味。
牛肉面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面完汤尽,似乎这时候才真正醒酒。无法抗拒,兰州人的一天从一碗牛肉面开始!
7点进入兰海高速,途中经过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于9点多到达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夏河县。兰州距离夏河230公里。
在夏河消防大队服役的少校小张和上尉小任已经等候在夏河县城门楼前,按照藏式礼节,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
将车停在酒店后,他们二位陪我们进入海拔2900米的拉卜楞寺参观。拉卜楞寺坐落于大夏河北岸,掩映在松林苍郁之间,距我们下榻的酒店约500米。寺院内的佛殿、僧舍、印经院、佛塔和行走在角落里的僧人,形成了一组和谐的景象。
我让少校和少尉去单位忙工作了,因为他们几乎每周要来寺院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对这里早已腻歪了。
我曾于2011年7月来过这里,虽然过去了6年,但印象深刻。我曾在《西行旅迹》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述。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仅寺人就多达三千多。一座寺院就是一座城,在夏河县城的各个角落里都能看到身着红袍的僧人,即使是在饭馆里也有他们的身影。在我的印象中,西藏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都是国内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也是最大的几所寺院。当然,甘川交接的郎木寺、川西的色须寺、白玉寺、噶陀寺、觉姆寺以及西藏的强巴林寺、大昭寺和青海玉树州的结古寺、尕尔寺等数以百计的寺院不胜枚举,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顺时针绕寺一圈,既是参观,也是对佛祖的虔诚祈祷。在寺院南侧耸立着一座金色的宝塔,有许多信徒和游客夹杂在一起围绕着金塔转着圈圈。所不同的是,信徒们默念着佛经,游客们在图着热闹。这是贡唐宝塔,高三十多米,呈菩提式五层结构,由塔刹、塔瓶和塔卒组成,内供尼泊尔迎请的无量光佛像及历代贡唐仓活佛舍利塔,藏有佛经两万余卷。
走一圈大约三四公里,转了一个多小时。我还想去可容纳三千僧人的大经堂看看,大厅里140根灵塔尤为震撼。老刘和保军却催着我说,“走吧,没什么意思嘛!”
我苦笑着,只好随他们往大门外走去。
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并不晓得藏传佛教的真谛所在,看的是热闹,拍下的每一张照片仅仅是匆匆而过的记录罢了,留在记忆中的痕迹却是少之又少。
中午少校等陪我们在一家川菜馆用餐,饭后又陪我们去距县城西南18公里的桑科草原。桑科草原海拔3100米,处于甘南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高原特有的湿地,水草繁茂,碧波粼粼,大夏河水从南到北流过。
距桑科草原东南约1.4公里处,有一处不规则的城墙遗址,它是桑科城遗址,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6座烽火台,这都是西夏时期的遗存。
晚上少校等宴请于一家火锅店。出门在外都对麻辣火锅情有独钟。这家的牦牛肉很实在,涮出的味道很鲜美,一连上了三盘。与年轻人在一起开心,图个热闹,喝酒猜拳,喝得尽兴,不醉不归。
下榻扎西洋麒大酒店。
冶力关
在高海拔地区饮酒,早上起来感觉头都是昏沉沉的。8点多少校和上尉陪我们来到县城最好吃的一家牛肉面馆。因海拔高,面煮不熟,都用高压锅煮面。我勉强吃了半碗面,在汤里倒入许多陈醋,喝了些汤。老刘和保军、小刘夫妇只喝汤不吃面,都说头痛和发呕。少校和上尉倒是一切正常,每人吃了碗加肉的牛肉面和一个煮鸡蛋。他俩昨晚上也是没少喝酒呀!看起来年轻才是硬道理!
从牛肉面馆出来,与少校和上尉握手话别。接下来的行程是碌曲、玛曲、迭部、舟曲、卓尼等。意想不到的是,老刘的旅行兴趣已大大降低,他说他不习惯弥漫在空气中的酥油味儿,想马上逃离甘南!他边说边向汽车站方向走去,想搭乘早上的班车回家。我赶紧将他拉回车上,让大家讨论一下再做决定嘛!保军和小刘夫妇也感觉甘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藏区有点不适应,主要还是头疼。我说既然是这样的话,你们两口子带上老刘一起返回兰州,他由兰州乘火车回酒泉。这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我们是酒友,不是驴友嘛!对于旅行的态度和体验来说,我是虔诚的,每一次都是有备而来。
我只好重新规划一下行程,先去临潭县境内的冶力关,在冶力关一起吃过午饭再散伙。从合作到临潭县路面颠簸,经常踩刹车,我开始发呕,下车呕吐了一下才感觉轻松了。我明明知道在高海拔地区切忌喝大酒,况且已经过了喝大酒的年纪了,殊不知,一到酒桌上什么都给忘了!
从夏河到临潭县境内的冶力关镇大约是170公里,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我下榻的馨岳大酒店是冶力关比较有名的酒店,一楼还有餐厅,我说就在这一起吃午饭,顺便回一下酒。我点了几道硬菜,与老刘喝光一瓶67度的台湾高粱酒后,才算尽兴。回酒之后头不痛了,这是喝酒人的灵丹妙药嘛!不过,保军和小刘夫妇仍然感觉有些不舒服,因为要换着开车的缘故,所以不能喝回酒,只是吃了几口菜和喝了半碗汤。大约到了兰州,明天早上吃碗牛肉面才能真正醒酒!
就此别过,江湖再见!他们北上临洮回兰州。
冶力关海拔2300米。我在酒店小睡了半小时,喝几杯茶后,背上摄影包,打车至7公里处的天池冶海景区。景区门口几乎都是卖熟土豆的摊子。我买了一个吃起来,口感沙糯,还可以加一点盐一起吃。
天池冶海地处白石山与庙花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形成的落差和起伏的坡度,山坳里的一池碧水显得格外耀眼。湖呈长条形,南北狭长,湖水碧绿,清澈如镜。这类高山堰塞湖,我见过的很多,但它的色彩却令人着迷不已!
距离天池冶海5公里处的赤壁幽谷,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一路上都是赭红色的岩壁地貌,绵延不断,奇峰耸立,形如刀削,遍布山野的是无尽的丹霞景观。这一带的丹霞地貌与张掖临泽县冰沟丹霞景观相似,相似的是形态和颜色,所不同的是,临泽冰沟是干旱性丹霞地貌,几乎寸草不生。而冶力关是湿润性丹霞地貌,中间夹杂着密密麻麻的青草,红绿相间,显得层次分明而充满活力。
沿着赤壁幽谷一路向南便是亲昵沟,在路边看到高四五十米的红色峰柱与相邻的赤色壁洞,其形态特征被称为“阴阳石”,成为丹霞地貌中的核心景观。
向晚回到酒店,在餐厅小喝了几杯酒,感觉疲惫不堪。酒后回到房间匆匆洗漱后即睡也。
卓尼
早餐后,9点钟在冶力关镇乘上了去卓尼的班车。与临潭县毗邻的卓尼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南州的东南部,素有“藏王故里,秘境卓尼”之美誉。这次机会难得,前去探访。
冶力关镇修路,走走停停。沿途经过的地方都是临潭县境内的村镇和蜿蜒的山路,景致宜人。几十公里的路程,汽车行驶了近三个小时才到达海拔2600米的卓尼县城。
卓尼县城建在一块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县城南北仅一条街。
中午12点多在一家小饭馆里吃碗汤面片,接着又搭乘去扎古录镇的班车。此行的目的地是尼巴镇,尼巴是藏文化的中心地区。去尼巴没有直达车,到扎古录镇再转车。岖崎的山路,路面坑洼不平,一路颠簸下来,50公里的山路行驶了两个半小时。扎古录镇在山凹里,街道不大,饭馆和客栈倒是不少,街道很干净,空气中弥漫着青稞饼的香味。吃了碗凉皮,买了一块青稞饼,下午5点多又搭乘一辆由合作去尼巴的班车。
山道蜿蜒起伏,不到20公里的路程却行驶了一个多小时。7点到尼巴镇时,顾不上休息,旅途的疲惫早已荡然无存,马上进入海拔3000米的古村寨进行拍摄。寺庙、经幡和藏民居映入眼帘,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和美好。一条车巴河将百年古寨分割成两半。河南木制结构的村寨依山而建,一栋栋藏式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河北的村寨建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阁楼式的建筑风格显得新颖别致。
刚放学的学生,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街头上,几个男孩头上扎着许多小辫子儿,朝着我微笑着。我赶紧摁下相机的快门。
一座白塔矗立在车巴河岸边,许多村民都在白塔附近走动,这是因为白塔周围排列着转经筒,村民们每天都要围绕着转经筒进行活动,一边转动经筒,一边诵读经文。藏传佛教认为,转动经筒可积累功德,帮助脱离轮回之苦。
一个幼童流着鼻涕,跟着奶奶一起围绕着白塔,依顺时针方向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绕塔而行。幼童大约六七岁,脸上已经沾满了尘土,似乎额头上已经有伤了。这让我心疼不已。赶紧凑上去,给他100块钱,他向我怯怯地作揖。
晚上下榻车巴河边的印象藏寨。这是一栋木制结构的二层藏式小楼,已经成为众多驴友来尼巴的聚集地了。
玛曲
早上5点多睡醒。藏区的早晨有点凉,穿上长袖衬衣和外套也感觉凉凉的。6点到村寨拍摄。日出东方,车巴河仿佛是一条耀眼的彩带,将光芒映衬在寺院和民居的墙壁上,余光洒向尼巴的每一个角落,给村寨带来一天的吉祥。
7点搭上最早去合作的班车。今天的目的地是玛曲。没有直达玛曲的班车,只有在合作转车。
去合作的柏油公路畅通无阻,10点到合作后即搭乘去玛曲的班车。路是新铺的柏油路,于中午12点多到达海拔3470米的玛曲县城。玛曲,藏语意为“黄河”,是中国唯一以母亲河命名的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
我已经有明显的高山反应了,胸部感觉有点儿闷。
我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绝美之地了!
在消防大队服役的少校小马已经在车站等候多时了,握手之后,当即进入一家回民馆用餐。我在玛曲的行程,少校已经为我安排妥当了。
饭后少校驾车陪我去曲合尔湖和马场。一个是玛曲最大的高山湖泊,一个是玛曲最负盛名的马场。
曲合尔湖位于玛曲县城以西70公里处,处在曲合尔沟与哇合尔沟顶交界的山坳中,海拔4500米。湖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七八百米,东西宽约五六百米,湖深约十几米。在我见过的高山湖泊中,曲合尔湖似乎是高冷,冷得让我想起了太白山的大爷海和西藏加查的拉木纳错。雪山做背景,在山坳里,一湖碧水在漂浮的白云间静静地映入眼眸。这也许是天意,高山湖泊都是以小见长,美得让人窒息,似乎连湖边的土丘都没有一块是多余的,点缀其间,相互映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离开曲合尔湖后,又向县城方向的马场奔去。玛曲马场位于县城东南侧的曼日玛乡,距离县城约12公里。
马场是必须打卡的地方。这是中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的繁育基地。少校告诉我,在1962年的“中印反击自卫战”中,参战的某骑兵部队,深入海拔5000~6000米的边境前线,将闯入国境线的印军全部分割,胜利完成了狙击任务。 其它战马如蒙古、山丹等良种马,在同一条件下均发生了高山反映,无法攀上预定地点,唯有河曲马战功卓著。因此,国家将河曲马从四类提升到二类保护马。专门对河曲马进行改良及保种工作,使河曲马无论从体质到数量,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少校的一番话,让我对河曲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马场被大片的湿地包围着,我们走进经幡长廊,感受着青藏高原的气息。 整个马场是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马场繁育基地的不远处,是供游客观赏马群的地方,游客还可以体验骑马的乐趣。少校给我牵来一匹白色的公马,它神骏而悍威。这匹正宗的河曲马体形匀称,肌肉丰满,没有半点臃肿的样子。更主要的是,它性情温驯,我骑着它在草原上驰骋了十几分钟,没有感到丝毫的不适,始终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我下马后,爱不释手地捋着马鬃,有几分不舍啊!
我三十多年前在河西走廊西部农村插队的时候,在放牧期间学会了骑马。我们一起插队的知青,大部分不会骑马。骑马胆儿要大,没人教你怎么骑,全凭自己去琢磨。我被摔下来一次,忍着疼痛继续上马操练。骑着马大胆地飞奔起来,从那一刻起,感觉骑马轻松自如了,即使是许多年后,依然会觉得驾轻就熟。
少校陪我去一户牧民家中做客,牧民的帐篷顶上开着天窗,引入自然光源,敞亮舒适。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准备了酥油茶,奶香浓郁而醇厚。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大片的湿地上生长着青草和野花,闪耀着晶莹剔透的水光。成片的柳树在灌木丛中摇曳着。高原上的柳树虽然个头不高,一个个枝条纤细,透露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晚上少校等陪我吃牦牛肉火锅。少校几人死缠烂打,竭力劝酒,我的酒瘾也上来了。我拱手作揖!50多岁的老头怎么能与二三十岁的小伙子相比呢?这里海拔3470米,比夏河高多了,我绝对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在高海拔地区喝酒,无疑是自杀!这一次我终于忍住了,总算战胜了自已!
玛曲有四宝:藏獒、牦牛、河曲马和欧拉羊。
晚上下榻赛日格大酒店。
碌曲
早上7点多少校陪我吃碗蒸气牛肉面。在高原上用高压锅煮面,面还是很筋道的。饭后与少校分手,乘8点北上至碌曲的班车。沿途山峦环绕,草原连绵,牛羊成群,寺庙和经幡被朵朵白云包围着,一路都是风景。
玛曲距碌曲100公里。9点半到达海拔3200米的碌曲县城。碌曲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部,四面环山,郁郁葱葱。
少校小刘开车接站,下榻央德坚参酒店。在房间吃几杯茶,接下来一起去吃午饭。
午饭后少校派才波道吉开车陪我去尕海湖和郞木寺。他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藏族青年,非常健谈,一路上与我说着笑话。
行程中本来还有则岔石林,与尕海湖和郎木寺不在同一条线上,还要往南再行40公里。来回80公里,在景区至少要停留一个小时,我担心晚上收工忒晚了,就决定放弃。不过,才波道吉倒觉得我应该去看看。
远处有一条蜿蜒的水线在眼前飘荡着,到尕海湖了。尕海湖自然保护区距碌曲县城50公里。这是甘南州的第一大淡水湖,浩瀚无垠,水草繁茂,有许多鸟类在栖息。才波道吉说,这里曾经投入过许多鱼尾,但还是死了。主要是水位太浅,再加上汇聚的山泉水太少,水中是缺氧状态,不具备高山冷水鱼的生存环境。不过冬季的景色又是另一种味道,冰封如镜。
离开尕海湖又继续往东南行驶了半小时,到达海拔3480米的郞木寺。
我曾于2011年7月到访过郎木寺,在镇上住了一宿,对甘川两个镇搜了个遍!
才波道吉的家就在郎木寺镇上。去年他将临街的老宅子拆了,用老宅基地做抵押贷款200万元,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四层楼酒店,后院是停车场。酒店为藏式建筑风格,外墙是艳丽的涂料,内墙是面板,地面铺成一色的暖色地砖。他请建筑公司以每平方米1800元的价格用半年时间建成。他既是驾驶员,又是消防队员,每星期全天候在大队值班,然后再回郎木寺老家休息一周。酒店开业不久,他媳妇南木嘉措和一位邻村的藏族姑娘打理着这栋楼。两口子正在吧台上熟悉用电脑上网的操作程序。两口子信心满满的,全身心投入到宾馆的经营管理上。
我挥挥手离开酒店,立刻湮没在茫茫的佛海之中。
郎木寺依山而建,通往寺院的街道上店铺林立,衬托着山上的塔寺,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佛教圣地。位于南侧的四川境内的郎木寺正在大兴土木,对许多大殿和塔顶进行维修和更换,位于山门西侧的白塔仍复是老样子,格外醒目。位于北侧甘肃境内的郎木寺已经完成了对塔寺的维护和包装,一副金壁辉煌的模样。
甘肃碌曲县境内的赛赤寺和四川若尔盖县境内的格尔底寺,都是郎木寺重要的建筑及佛教寺院,六年前的到访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时间有限,晚上还要返回碌曲县城,就撇下这两处地方,步行至一公里处的郎木寺大峡谷。这么多年过去,峡谷中清溪潺潺的景象让我着迷。途中经过几座小桥,与山峦相映成趣,野花和草地铺满山坡,拍照效果极佳!路上几乎都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徒步时格外小心,生怕扭伤了脚。六年前,那时候刚50岁,上山没什么感觉,如今徒步略有气喘。
走到峡谷入口处,被一排经幡堆遮住了视线,峡谷就在经幡的下端。洞穴中的那只身上披着哈达的老虎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尽管它只是个塑像,但却让人打起了精神。峡谷中的溪水是白龙江的源头,清澈见底。峡谷四周峭壁耸立,崖壁上开满鲜花,往深处走去,一股清凉扑面而来。
傍晚下山时下起了大雨,与才波道吉在返回县城的途中遇到一处农家小院,门前停满了食客们的汽车。我们吃碗热腾腾的羊肉粉汤。9点多返回县城。
我的行程也就此结束。听少校说,这两天迭部和舟曲等地发生洪灾,我只好放弃了。这两个地方我曾于2003年冬天和2011年7月开车去的,尤其是迭部,我还在县城住过几天,由腊子口进入若尔盖,并由四川境内北上舟曲。
明天早上6点乘班车去合作,再由合作乘大巴至兰州,乘下午13:49的Z294次列车至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