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照片。
第一张,一个小男孩儿在簇拥的人群中露出诡异如猴子般的笑脸,那笑脸让人越看越毛骨悚然。
第二张,学生时代的少年,英俊却同样让人感到怪异,因为照片上的他没有半点活生生人的感觉。
第三张,无法判断年龄,也是最古怪的一张。那是一张无论你凝视多久,闭上眼睛后都回想不起来任何印象、特征的照片。只是大约的感到照片中有一个男人在某个肮脏的房间一角,他把手伸向火盆烤火,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他早已死去却依然保持着这个姿势而已。
这三张照片,出自《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痛苦人生的缩影,也是作者太宰治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就是太宰治的半自传。也许你还不太了解太宰治吧,他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写过很多部作品,是日本非常著名的作家,不过我只读过他这一部作品《人间失格》。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为人的资格,太宰治也是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自杀的。
主人公叶藏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总是有着莫名的恐惧与不安,这使他一直觉得自己像是人间的异类。也因此一直活在紧张不安与痛苦中。故事讲述了叶藏极力迎合社会、迎合身边的人,却最终失败的一生。他不断地用搞笑的方式去讨好人类,他说,这是他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叶藏用滑稽、搞笑、玩世不恭这种极端另类的方式生活。同时你看到的也是作者在描述自己的自我放逐。酗酒、女人、药物让叶藏也让作者一步步地走向毁灭。我可以感受到太宰治终生都在与痛苦做决斗,但又总是节节败退。在《人间失格》的开头,作者说“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这句话读来让人倍感心酸,那是作者一生的反抗,却又是奇怪的反抗。是的,走出痛苦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不断地扩展人生宽度,可作者偏偏选择了毁灭。
《人间失格》读来有很强的带入感,有的人说通过这部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痛苦,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痛苦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吧。不管因为什么而痛苦,但痛苦带来的都是难以抵挡的绝望、压抑甚至是对自己的拒绝。
当我们面对痛苦时,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人们常常有两种观点态度。一种是理解同情;一种是反对否认。理解的,感同身受,对此抱以极大的同情;反对否认的,认为就那么一点事你就痛苦了? 你就自杀了? 其实都是你太弱。谁没有痛苦,怎么就你不能活呢?
但是一个人在人生中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其实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在这里我特别想指出的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既包括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有个体的气质类型,还有个体的认知水平。人们每每一提到此,就会联想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的努力程度,和个体的气质类型。但却忽略了个体的认知水平。认为一个人失败了就是不努力,就是性格不好。努力其实是认知外显出来的行为,真正推动努力行为的是认知。忽略了认知,只盲目的谴责个体的不努力,是不公正的。因为在你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可这种宽度是建立在你拥有很多资源的基础上的,你或者拥有解决问题的物质资源,或者拥有着解决问题的认知资源。而深陷痛苦的人,往往是这两项资源都缺匮乏的人。尤其是缺乏认知资源的人,他们往往也很难利用周围的物质资源。
在我实习期间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儿,总是能听到外祖父跟自己说话,这让他的母亲又恐惧又烦躁,因为他的外祖父已经在半年前去世了,所以他的外祖父是不可能和他说话的。于是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诊室来。后来相处久了,才知道小男孩儿并没有听见外祖父的声音,他只是恰巧发现只有这样做时,沉浸在悲伤中的母亲才会关注他,他并不知道这样会伤害他的母亲。孩子需要关注,却无法从沉浸在悲伤中的母亲那里获得。于是我邀请母亲也进入到治疗中,可那位母亲勃然大怒,她说是孩子有问题我才来的,为什么要让我做治疗? 考虑到母亲非常不稳定的情绪,也担心贸然说出事实,对孩子带来更大的影响,于是安慰她孩子会好的,并向她介绍了咨询其实是为人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然后再次邀请她进入到治疗中来。她没有说什么,但我感到她并不打算这么做。后来我实习期满就离开了,这个案子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位母亲很努力想解决问题,可是她意识不到问题就出在自己的想法上。人,是不会做他认为不重要的改变的。所以如果想让他们做出改变,就必须先从认知层面动手。只有改变了认知,才可能找到驾驭痛苦的钥匙!
我们再来看叶藏,他对人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一生的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孤独中。他做了很多努力,只不过那些努力让他更加痛苦。为什么会这样? 这固然和他敏感、怯懦的性格有关,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但却和他对世界的认知有着更大的相关性。他最后选择自杀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所以失去了走出痛苦的信念。
我不是想评价叶藏的死亡,我也不会轻易去评价什么。正如叶藏所说:“我所承受的十分之一拿出来给别人,怕是也会将他压垮。” 是的,看不到全部,只是浮光掠影地看到了部分就轻易的评价是幼稚的。当我经历了越来越多的痛苦,才明白在痛苦形成的过程中,常常是天意弄人 。酝酿痛苦的土壤也是复杂的,诸多的因素混在一起相互协同发生影响,有时真的是说不清理还乱啊。所以我们才喜欢把事件单独抽离出来评价,我们想让事情变得简单。简单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用对与错来评价,然而这本身就是极有问题的。所以我不是要单一的、片面的、粗暴的去评价一个人的痛苦,而是想说在一群乱麻中,抓住认知这个线索解决问题真的比较靠谱。
有些人说高尚的痛苦能让我们活的深刻,一个人完全没有痛苦就好吗?我从不否认人应该有痛苦!我认为有痛苦恰恰说明我们还在不断追求向上。但我还是认为痛苦没有深刻和浅薄之分,它就是难受的感觉。深刻的、高尚的,那是对痛苦的原因的判断。痛苦的原因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你也可以为这些原因排出三六九等来。但是一旦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我们的感觉将相同的,无法抑制的难过。特意说明这点,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尊重别人痛苦的感觉。尊重和接纳永远是我们靠近彼此的起点。
至于痛苦的缘起,如果说不清道不明,我觉得也不必非得一探究竟,因为你以为的也未必就是你以为的,那又何必在这个上面苦苦纠缠呢。倒不如把关注的焦点,牢牢的放在如何应对痛苦上。虽然痛苦不分浅薄与深刻,但应对痛苦的方法是有高下之分的。
有些人用死亡结束痛苦。我想那也许是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走出痛苦的意愿。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想要的人,我无法挽留也不想谴责。因为你要谴责他什么呢?谴责他什么都不想要吗?或许你可以谴责他没有责任心。但每个人首先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他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什么,并永不后悔,那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的生命指手画脚呢。
还有些人用不断调整自己,学会与痛苦共生来实现痛苦的升华。他们在痛苦的阴霾中不断扑腾,他们信念坚定,认为自己必将超越痛苦,他们都是我的偶像。也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信念,你才会主动去审视自己的认知,你才会将目光投向你能够改变的而非你不能改变的。但神奇的是当你一直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的也在改变。
亲爱的,大多时候都是我们的认知在限制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当我们的精神可以指引痛苦,那么曾经的痛苦,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文中大量强调了认知却未对其再深入剖析,是因为认知是个庞大而复杂体系,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想就认知单独再写。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未来让我们一起刷新认知,驾驭痛苦吧!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请打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