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号高晓瑞(我该如何给你足够的安全感)

关键词:胆小怯懦


        二十初的年纪,细数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实习作为其中之一,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2017.7.15,是我正式实习的第一天,起初对实习充满了憧憬,但只有真正投身于其中,才明白社会的阴暗丑陋,亦体会到其中的心酸苦楚。

        在这种环境下,“被需要”会带给我极大的鼓励,但相对于“需要我”的主体来说,我很乐意,能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但这其中,又包含了太多复杂的东西。

        现在,我来叙述这段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胆小怯懦的小男孩的内心。

        在我入园实习的第一天,我便发现,在午睡时间,卧室旁边的大教室里,有一张空床,这是一位名叫洋洋的小男孩的床,他单独一个人在这里午休。当时我被园长叫了过去,现在也依然记得她的原话:“你来哄他入睡,尽量让他黏上你,小朋友嘛,很快的,不要有太大压力。”

        果然,洋洋很快便黏上了我,渐渐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他性格内向,性情慢热,非常胆小,极其怯懦,他喜欢自由自在的一个人玩耍,若没有大人在场,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玩到一起。他讨厌任何形式集体的教学活动,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选择逃避,他好像很不愿意在成人面前表现自己。从别的老师口里得知,他之前就一直黏着一位老师,只是很可惜,现在那位老师离职了。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往后的每一天,当别人亲自去餐桌前选菜盛饭时,洋洋会站在我的身边,要求我陪着他一起,户外运动,集体活动,只有我陪着他时,他才愿意参与其中,睡觉也必须由我哄着他陪着他,甚至来园时也指定必须由我亲自去门口接他,否则就不肯进门。但只要我陪着他,他就很快乐,我一旦不在他视线范围,他就一个人沉默寡言,很忧郁的样子,也不像之前那样活泼。

        但我深知,这种情况若得不到适当的解决,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他未来多方面的发展。

  分析原因:

1、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托儿所,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解决方式:

(1)我会经常抱抱他,和他说话,让孩子懂得老师是爱他的,虽然不会时时抱着他、牵着他,但是要让他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着;

(2)我会带他去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同时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活泼开朗的幼儿带着他一起玩耍,体验和同伴交往的快乐;

(3)之后如用话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对孩子独立性的赞许,可以用语言暗示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看起来真开心”,给孩子一个拥抱等,以此激励孩子更加大胆独立地去探索,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减少孩子的黏人频率;

(4)最后,我会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告知家长孩子在园的情况,并询问家长孩子在家是否有较为频繁的粘人现象,如果有,建议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的粘人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用一些方法来处罚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因为这就去处罚他,就会让他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同时也会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到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建议家长在家多亲近孩子、多抱抱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同时创设条件,多带孩子去户外玩一玩,创设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其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方法一定可以让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