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所称之为的‘教育’成就了她的一生

1.爷爷的脾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父亲的态度,母亲在家中的地位确也很卑微

是什莫会成就一个差脾气的爷爷,再又是女性这样一个卑微的地位呢?在这本书中作者曾这样描述了一个爷爷的形象:母亲使用‘曾经’一词总是让我觉得好笑。我们都知道最好别惹爷爷生气。他脾气暴躁是事实,山谷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他饱经风霜,全身上下像他放养在山上的野马一样粗糙而结实.作者将爷爷比喻成山上放养的野马,在这背后其实爷爷并没有什么文化,之后也极有可能是造就。亲性格的原因。

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母亲在家里的形象:成年后的父亲强烈反对女人工作,其观点甚至对我们这种乡间摩门教设区来说都很都很激进,女人的位置在家里‘每当看到已婚女性在城市里上班她都会这样说,有时会想,父亲对此的强烈抵触是否更多与她母亲有关。这里让我了解到了作者家庭的一个初始情况。

2.作者也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经历是与什么有关,但是能明显感觉到家庭给自己塑造的环境对自己影响很大

在故事的经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慈祥,和蔼,也懂得教育的妈妈母亲形象,一个细节描写让人触目惊心: 验尸官没处理好他的嘴唇——一直像铁面具般挂在他嘴角的微笑消失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没了微笑,这时我才终于意识到,外婆生前可能是唯一一个了解我正在经历什么的人:偏执狂和原教旨主义如何瓜分了我的人生,他们如何把我在乎的人从我的身边带走,只留下学位和证书——一种体面的空虚。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前也在发生,母女分离再度重演。磁带在循环播放。读到这里时,恍惚间感受到了作者无助,无能为力的内心。偏执狂和原教主对于这个家庭的影响隐约被体现出来,甚至是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不可小看。 当我继续往下读,还有这样几个故事情节让我记忆很深刻:

1.我沉重的步入成年,那次车祸总会令我想起那些阿帕奇女人,想起而汇成人一生的所有决定――人们共同或者独自做出的那些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件。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由于爸爸一意孤行造成了这么一桩车祸,这时作者刚刚成年。细读这些字里行间作者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沉重这样的一个词让我思考到作者背后又经历了什么。也提炼出这样一个道理: 每件小事都不应该被忽视,一件件小事拼凑之后会汇集更大的力量。

以下是对父亲的几处描写,让我记忆深刻:

2,我膝盖下面的伤口已经结痂——黑亮亮的,像一条黑色小河流经粉红的肌肉。这时,我做了一个决定

在我看来,与那天早上相比,他更矮小了。他脸上的失望是如此孩子气,一时间我疑惑上帝怎能不遂她的心愿。他是那样雯诚的信徒,心甘情愿的受苦,就像挪亚心甘情愿去建造方舟一样。 但上帝并未让方舟泛滥。

那些直觉是我的守护神。以前它们救过我,在我骑着跃起的马时多次指导我何时抓紧马鞍,何时避开马蹄的撞击。多年前,当爸爸倾倒废料箱时,也是这些直觉促使我吊在箱上,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这不应该是一个正常有爱的父亲所会做出的表现,这种行为让我感到吃惊,感到意外,而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支撑着“我”前行。


3.作者从爷爷,外婆的介绍再到父亲的一系列经过体现出一种原生家庭给作者带来的创伤。而内心需要多强大才能够展现出作者这样的乐观而又积极的心态?

这并未结束,作者又提起了自己的哥哥:哥哥扯着头发,又将自己摁在马桶。。。如果不是作者提起这是自己的亲哥哥,恐怕很难猜到。之后又提哥哥从托盘摔下受伤的故事,她是这样记录的:现在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会想那条黑暗的公路,也不会想到躺在雪泊中的哥哥。我想到的是候诊室冰蓝色的沙发和苍白的墙壁。我闻得到空气中消毒水的味道,听得见塑料钟表的嘀嗒声。

作者塔拉这样一个姑娘承受了她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太多痛苦,只能说当时抓住了唯一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自己的强大内心。塔拉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故事发展过程中,简单体现了哥哥提到的上学,渐渐的才发现上学让自己接受教育才能改变自己。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不被允许接受良好的教育。我没有解释为什莫这么写,就好像两者之间的关联显而易见。之后在作者的劝说下,母亲将自己送到了杨百翰大学,学习期间她明显感到自己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也有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自卑感。但在教授的帮助与自己的努力下最终读到博士。

最终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她所有的经历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这一路走来都是作者摸爬滚打,在学习中学学习,最终走到人生巅峰。就像题目所说,你应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