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是19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文学里出现的一类具有典型的社会心理的人。他们对社会充满关怀,对不平等针砭时弊,受过西方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对劳苦大众怀有同情怜悯之心,虽然他们是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想要摆脱阶级这一条件的束缚,但是他们又无法摆脱贵族阶级这一地位,没有崇高的目标,实际上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空谈而没有实干。
奥涅金和罗亭都是多余人的形象,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奥涅金是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他是贵族阶级的杰出代表,他博学,有才华,高出贵族阶级一等,纵使他的思想如何超前,仍是贵族阶级的一员,骨子里仍旧是高傲的贵族做派。他同情劳动人民,却不曾到劳动人民中去,只是像摸像样的喊喊口号,没有实际的行动。他受到不切实际的贵族教育,对于生活几乎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更不要提让他到社会上工作。对於爱情,达吉雅娜对他的情窦初开他并没有接受,多年之后再见竞对有夫之妇产生爱恋,这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在感情里好高骛远的态度,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对于奥涅金的一生,我们实难看出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过人之处。也许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追求不到,就像夏日的蝉,只顾在枝头鸣叫,不顾为自己找好后路,最后也是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而罗亭与奥涅金有着极大的不同。多余人这一标签在他身上只是对于他一生的成果进行总结,因为最后他确实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来。但是,罗亭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与奥涅金本质上不同,罗亭热爱生活,有信念,有追求,虽然最后没能实现,但是终其一生他付出了实践。而奥涅金对于生活是感性思考,没有具体而成型的计划观念,做事也是想到哪做到哪,缺乏理性的判断,使得他们的生活单调,乏味甚至枯燥。对于一切的否定使得他们产生了厌世的心理,生命犹如烟花般从张扬到幻灭。其次我们能在罗亭身上看出与多余人最大的不同应是他一直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不断地追求。他有着非常明确地理想信念,无论失败多少次他都毫不放弃,屡败屡战,而奥涅金空有理想却从未行动,这在某种意义上看来这也算作是一种成就吧,从这种层面上来说,罗亭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多余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