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03
我回顾了一些之前在简书上的创作,做了如下总结:
1.现象+理论根据现象阐述我的观点,再找理论来支撑。这类文章基本是我看不惯的、想吐槽的,那为了吐槽的专业一点,所以必须找点理论来顶顶我的腰板。
比如:
《过年带娃实用小贴士》
2.技巧+实例我经常写一些介绍心理学技巧在生活中应用的文章,我经常会用近期发生的一件小事做文章的开始,再介绍可以用心理学技巧,最后配上案例。关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冰山理论,我就写过多篇文章来介绍,每次展开一个层次:
《别把矛盾变成一场歇斯底里|适合缓和婆媳,夫妻,亲子矛盾的心理学技巧》
3.知识转移
虽然自己主要研究领域是育儿,但是我平时还会看不少得到APP的内容,有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帮我提高认知,也有何帆大局观帮我换个角度看世界。刚看不练假把式,经由他们的优质内容,我结合到育儿上,也算走出一条跨界输出的路。比如《养育孩子 我们关注的是快变量还是慢变量?》就是我把经济学研究方法放到育儿中的思考。
同类题材还有:
写了近100篇文章,中间好多次写残了,有些残文一直就在草稿箱里,暗无天日,大致分为三种情形:
1.话题太大
我曾经想写一个关于“教育和健康都不能外包”的主题,写着写着就发现,要让读者联想到的“教育”和“健康”和我想阐述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就不知道要多少笔墨。我脑子里是认为“教育即疗愈”,所以我理想中有一种“迈向健康的教育”。可是仅限于概念,实例论证我就没素材了。
2.思考不深入
我想写善用“模仿”可以很轻松的育儿,我找到几个实例。有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球球本来不愿意洗头,我在他面前洗头,他就主动把头往水里放。也有发生在其他妈妈身上,二宝19个月没有任何训练就可以学大宝自己如厕。光写几个实例,文章没深度,很难说服读者这是不是偶然。但我再继续想,孩子为什么会模仿?模仿对孩子的意义?又跟轻松育儿的主题不一致,所以这篇文章就残了。
3.只是头脑懂,身体没有懂
我一直想写“无条件养育”的文章,一直下不来笔。有一次听微课,有位学员提问,“父母为什么要无条件爱孩子?”孟迁老师说,“除了无条件的爱,我想不出父母还可以做什么,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爱。”我当时恍然大悟,因为多年前我就听印度Swamiji说过“我们本身就是爱和喜悦”这一概念。可我听过就听过了,而孟迁却活出了无条件的爱。听过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没有践行。
就像师北宸老师说,“生活无处不写作”。我非常的赞同,确实生活给了我很多灵感。但是过去我却很少去记录灵感,我只是头脑懂了,身体没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