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林霖最近找我来诉苦,她说人是不是越来越大,原来的朋友都一定会渐行渐远?她说她在初中交了几个好闺蜜,几个人上了不同的高中,高中学业繁忙,联系少。几个人商量着等上了大学就有足够的时间重叙旧情,都很兴奋。然而等开学后,却一直是林霖单方面地主动联系闺蜜们。渐渐地,无人回应浇灭了林霖的一腔热情,她不由得反思,自己的主动联系对于她们而言会不会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在这份友情里,是不是只有她一个人依依不舍?林霖不愿纠缠不清,就没有再联系过闺蜜们,而她们也没有一次想起过林霖。林霖已经大概看清了真相,却不愿意相信曾经以为坚如磐石的友谊就这样四散崩裂,曾经相濡以沫的朋友也落得风流云散,各有归处。
我听完后告诉她说,
首先,不要把自己想的太无辜。
其次,友谊的建立与维护需要两情相悦,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必然不能长久。
友谊的维护需要双方的共同关切,任何一方的疏忽或刻意无视都会导致友谊逐渐走上末路。
在任何一段情感里,都不能指望一个人走完两个人的路。
二
01
日久生情不是说说而已,爱情是这样,友情更是如此。只有双方对彼此有了较深的理解,发现两人三观相同、志向相似或者经历相近时,友情才会生发。而彼此的理解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交流沟通。所以,我们学生时代的好友一般都是同桌、室友等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交往的人。而工作后我们一般也都会首先和自己经常交际的人,比如同组成员或者对桌等等。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以迅速增进两人的情感。而双方身处两地会增加沟通的成本和难度,这时候,人就往往容易退缩。
同学或同事之前朝夕相处时,想表达什么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搞定。但当两人去了不同的学校或者公司,相距的远了,人的沟通欲望就会减少很多。林霖的闺蜜们也许就是如此作想的:本来想跟老朋友交流一下感情,但是还要打电话,好麻烦啊,那就干脆不打了吧。这种心理状态十分常见,我们可以理解却绝不能原谅。
因为距离从来就不是感情的阻碍。以距离遥远来逃避维护感情的责任,说到底还是自己心里觉得这份感情没有意义。“不值得原则”才是最大的杀手,如果双方彼此牵挂,不论相距多远都一定会排除万难互诉衷肠,何况现在的社交工具如此方便。不主动联系绝对不是因为外界的麻烦,而是因为自己内心对这份感情的定位是多余。
02
志同道合者,才可以成为朋友。也就是说,朋友必须有共同的话题。学生时代的朋友往往总是谈论老师、课程、成绩、家长、未来等等,而同事之间往往谈论的都是升职加薪、职业规划之类。总而言之,两个人之间有了共同话题,情感就很有可能升温,而交流的话题,一般都取自于当前生活,比如老板、老师,加夜班或者补作业等等。这样一来,当两人分别处在不同的环境,圈子不同、活动不同、思想的输入与输出都有很大差别的时候,彼此间的交流就失去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好比林霖和她的伙伴们。
据林霖说,她们在同班的时候,几个人上可以共同讨论作业习题、议论国家大事,下可以一起吐槽校长的长篇大论、探讨校园里流浪猫分布,随便说点什么都能产生共鸣,每一天都像是享受。而当几个人上了不同的大学,说起像食堂饭菜这样的小事都要附加洋洋洒洒的背景介绍。这当然很正常,但是却不由得让人觉得累且烦躁。
林霖说,当她坐在看台上兴致勃勃地想要跟闺蜜们分享运动会开幕式的跳伞盛况而她们却不置一词;还有她在图书馆学得累了想和老朋友唠唠嗑却被她们大谈的化妆技巧搞得懵懵懂懂的时候,她都会有一种愧疚感和无力感。她时常悲叹彼此的默契已不复从前,现在的联系不像是交流更像是倒豆子-般不管不顾:反正其他人也听不太懂,就各说各的。虽然双方好像都尽力去理解对方,效果却总是不好,导致本来是来沟通感情的联系,最后却成为一种煎熬。
没有话题的痛苦导致朋友的渐行渐远,几乎无可指责。有些话只能说给懂的人听,对于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带来的隔膜,很多时候我们都无能为力。
03
友谊的建立与维护需要双方精神层面的绝对平等。友谊里,可以有内向外向的差异却绝不能有高低优劣的划分。简而言之,朋友需要互相尊重。精神层次的平等是很主观的事情。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相同,有些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友谊也会造成严重的打击。
在任何事情里,都不要把自己想的太无辜。就像林霖,潜意识里以为是她的闺蜜们辜负了她的真心,却不曾真正反省自己是否伤害了她们的自尊。林霖是她闺蜜团里学习最好的人,进了省里最好的重点大学,而其他的朋友或者是普通二本或者是职业学校。林霖说,她之前主动联系闺蜜们时一是为了找话题二是为了沟通感情,就常常和她们说学校的迎新晚会如何盛大,还曾经抱怨学院的保研名额太少等等。她说:“这不是朋友间应该有的坦诚吗?”我说,那你是否想过你的表现有没有可能在她们的眼里变了味道,成为“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炫耀呢?要知道,你抱怨学院的保研资格少,可她们的学校却连保研资格都没有;你惊叹学校的露天迎新晚会排场盛大,却忘记她们根本没有校级的迎新而只能在自班的小教室里自娱自乐……你以为的坦诚,在他人眼里很有可能会变成自负,而引发隐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自卑。
这时候,我们不能怪罪朋友们心胸太过狭隘。因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马云或是王健林的小目标是1亿还是2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根本不必去在乎,但眼看着身边本来跟自己同一层次的朋友飞黄腾达,总是不免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忿乃至嫉妒。这种状况下,好一点的朋友会因为自愧不如而跟我们逐渐疏离,稍差一点的就会因为嫉妒彻底将我们剔除出朋友的范畴。所以,朋友之间也必须保证精神层面的互相尊重。对待在某些方面逊色于自己的朋友,我们不能孤傲自负;对待远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也不必自惭形秽。不孤芳自赏,不妄自菲薄在任何人情交际中都是金科玉律。
三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脆弱的。很多时候外界的一丝风吹草动,个人的一次无心之失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在友情的维护中,我们应该首先摆正自己的姿态:不倨傲,不自鄙,积极但松弛有度。对于那些久未联系的老朋友,主动一点总不会比沉默着日渐疏远更为糟糕,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发觉有些所谓的朋友不过是逢场作戏。如此这般还扫除了潜在的敌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如果自己多次主动联系朋友,她们却几乎没有回应的话,就选择放手吧。朋友是阶段性的。我们的友情、亲情乃至爱情实质上不过是为了填补我们内心的感情空缺而已。老朋友的珍贵在于彼此熟知,我们也往往在她们身上寄寓更大的期望。然而当我们发现期望值与现实相差太大的时候,把目光投向现在,结识真正相合的朋友才是当务之急。
人生的进退、生活的好坏,有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颓废失落是一种结局,重振旗鼓也是一种结局。自己的人生别人无法置喙,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值当。谁来我都开心,谁走我都不惦记。毕竟那些曾经的欢乐总不至于是假的,那些老朋友都会永远活在记忆里。
四
人生终有一别,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我们对过去不舍,然而终究都不在原地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想想清楚之后,就会觉得,纷纭世事,人们适逢其会,却又难免一场离别。在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朋友陪我们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却只能陪我们一程而非一世。人生本来就是不断打怪升级,朋友的更替也实属必然,纵然不舍,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岁月如梭,彼此都已不复当年模样,就挥挥手与往事作别吧。
五
李白在《秋风词》里说:“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他的意思是说,既然没有未来,不如干脆没有曾经。毕竟从未拥有远不如得而复失来得更让人悲凉、心痛。我却觉得,对于朋友的远去,不必抱怨也不必遗憾。感激你们陪我度过懵懂童年、青葱少年;感激你们陪我排遣苦痛、抹去忧愁;感激你们与我一起走过时光荏苒……
所谓朋友,很多时候也不过是相识一场,然后两人反向而行,也许其中有一个人突然回首不忍继续分别,但是当他发现另一个人一往无前好像没有丝毫留恋时,他也只好再次独自上路。
对于逝去的友情,我们可以留恋,却绝不可以痴缠。时移世易,物是人非,适宜的放手,于己于彼都是一种解脱。我们需要保留自己豁达的气度,也需要给予那些曾经的朋友逃离的借口。
所以,请务必珍惜那些身处外地却总是主动联系你的朋友们,也请放过那些你曾多次联系却从未主动回应过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