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目若安
很久没来简书写文了。我从16年接触简书到现在,简书就像家一样。
虽然我不在家,但我会想家。
这真不是夸张,在来简书之前我一直在其他小网站写文章。经常是文火我不火。
原因很简单--自己的文章老说被盗,,啥都没换就是作者署名换了。
抱着维权的心态来了简书,简书的管理第一时间核实之后封了抄袭者的账号。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尊重。一个网站对内容创作者的尊重。
后来我就留在了简书,也在简书挣到了稿费。
有公众号搬运我的文章,给我费用。零零碎碎在简书挣了6000多。
简书会员刚出来我就买了两年会员支持。
在这个平台人认识了很多喜欢文字的朋友,还在女钢铁侠和简书的社群里分享文章。
很多朋友会指出我文章不足的地方,对我帮助很大。
后来我签约去写小说,每天睁开眼就是日更4000字,根本没时间逛简书,渐渐就离开了简书。
再后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的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沧桑的30岁职场焦虑患者。
疲于工作,应付生活,哪有时间谈创作。
去年,我想捡起写作,又想到了简书。
再回来时,页面的广告点击×,还是会跳出来,如此反复几次我就降低了打开的频率。
最近再次打开,这些强制性广告消失了。
简书是个内容创作平台,作者是这个平台的根。我想简叔也是意识到了这点。
我也开始了我的新文学之旅。
首先是工作,今年公司给我安排了住宿。
我在宿舍买了一个键盘,这样同事不在宿舍的时候,我可以码字。
其次是家庭,我每周会陪孩子出去玩一次。其他时间孩子由祖父母接送放学。
我的工作时间比较长,12个小时,公司离家来回通勤两个小时。
所以留给我私人的空间真的非常少。也因为睡眠不足,我才放弃了写作。
今年,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回家改为一周回家五天,每周留两天时间给自己。
周六带孩子出去玩,保持亲子间的互动,给孩子一个健康,无忧的童年。
我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野蛮生长。
01 碎片化时间阅读
碎片化时间就是零零碎碎很散的时间,我用这些时间看公众号文章,刷小红书自己想看的内容。
要是坐着的情况下,我会拿一个便携式的小本子,写下要写的公众号内容。简单的起个标题,或者画个思维导图。
注意,是简单的,也就是几个字。碎片化时间比较短,比较散,不适合长篇大论,也不适合画精致的导图。
02 专注于你想输出的领域
这点在我写公众号之后发现,尤其重要。
公众号如果今天写情感,明天写娱乐后天写理财,大后天写个性网名,那么你的公众号就是大杂烩。
根本吸引不了读者,无法增加读者的粘性。
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你能留住别人的注意力,就能创收。
我去年就摸索搞公众号,发现自己知识储存量不够我日更的,于是我将目标定位了周更。
可能是对自己的文字抱有太多的期待,我最后日更也做不到。
怕自己写的不好,怕对不起读者。责任感太重,最后不写了。
今年我看一本书,有句话是这样的 down is better than perfect.
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做完比做好更重要。
意思是你先要做,先有量,再想着质变。
于是,我又开始打造自己的ip。
说实话,持续输出一方面的内容挺难的。
我的大脑常常不够用。
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次只写1000字,不写多。
我要在1000字内,把我的观点讲给读者,让读者明白。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他每天只写四千字,哪怕灵感泛滥也只写四千字。
这就是他这些年一直坚持写作的原因。
美国曾有两支队伍去南极,一队人马每天只走几十公里,到了就休息。
另一支队伍天气不好不赶路,天晴时就会拼尽全力赶路。
结果每天走几十公里的队伍比他们早35天到达,成为了踏上南极的第一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最后全部回来了,第二支队伍却在回来的时候冻死了。永远的留在了南极。
专注一个领域,一次只讲一个观点,不强迫自己多输出。
保持在我不累的程度,第二天我就想继续写。
03 输入>输出
要给大脑充电。
长久输出最关键的在于脑子里有货。
脑子怎么有货呢?就是输入。
看你写的领域的文章,书籍,先泛读后精读。
大量阅读让你知道什么是优劣,且输入的东西你今天用不上,指不定下一次写文章就会用上了。
04 列清单
我现在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
做完一个我会画✓。
没完成的也不要紧,就比如细分视频号,这件事不是一天能做好的。
之所以写下来,是为了提醒自己有这么一件事等着我做。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里说: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的。浑浑噩噩的一天又一天,最后发现很多时间都过去了。
列清单可以让我们知道日程安排。不会挥霍时间。
时间有限,写到这里,还要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