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得知童倩真的生了个女儿,大失所望。没有太多的嘘寒问暖,走过场来看了一会就走了。
米志国年轻时与老爷子不和,听说爷俩还动过刀子,和母亲关系也一般。姊弟四个,小时候轮到自己的关爱也很少,现在他对父母的这种淡漠看在眼里,但也不放在心上。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童倩早料到公婆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但还是愤懑不平。
倒是米家大哥带了些礼物来,大嫂也在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童倩多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做月子是女人做重要的时刻云云。二姐和四弟也来了,过了一会童家的大哥大姐二姐也来了。这一间小小的病房好不热闹。童倩的妈妈因为糖尿病,脚趾头有些溃烂,不方便来看女儿。童倩此时一面笑着,听着大家对这个小生命的或心里或表面的赞扬与祝福,一面却感到委屈和心酸。这满满一屋子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满足童倩心里某一个莫名的情感点,包括米志国。
第二天一早,童倩还在病房里熟睡着,突然被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惊醒。她一惊,立马睁开眼睛找孩子。她看见米志国正抱着小米开门,一边说:“慢点啊妈。”倩倩以为自己在做梦,大哥搀着妈妈走了进来。童倩立刻泪水涌成了一片,妈妈颤颤巍巍地伸出一只手,不乏焦急地说:“倩倩,你别动你别动,我过来。”童倩哽咽着叫了一声:“妈!”“倩倩啊,你受苦了!”母女俩见了面,话说不到两句,竟莫名其妙地抱头痛哭了起来。米志国觉得奇怪,但又有一种不愿说破的理解。
关于儿子女儿的这个话题,从此米、童都尽量不去触碰。
童倩一直担心大米不那么疼小米。只要大米稍微对小米凶一点,童倩就气鼓鼓地钻进房间不说话,要大米百般认错讨好才肯露个好脸色。
小米三岁的时候,有一天生病了。童倩在医院上班不在家,大米抱着小米去医院找童倩。童倩正在忙,让大米先走,小米留给护士照看一小会,看完这个病人就带小米去儿科。儿科的医生开了药方,又让护士在小米屁股上扎了两针。到了晚上,小家伙烧也退了,也不哭闹了。
第二天,大米在院子里择菜,小米在旁边和泥巴玩。突然大米发现,小米走路一只腿总是拖着,一摇一晃的。大米先是训斥了几句叫她好好走路,后来发现不对劲。就把小米抱回家脱了裤子,发现小米一边屁股瘪了下去,像萎缩了一样,屁股上的两个针眼还清晰可见。他摸着小米的屁股,心疼极了,问小米痛不痛。小米说不痛,有点酸。
大米气愤地抱着女儿冲去医院,指着童倩一顿发火。然后又找到昨天打针的那个护士,把桌子拍得砰砰响,质问护士这是怎么回事。小护士刚从卫校毕业,她不承认自己操作有失误,一时也找不出其他理由,被大米凶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站在那抹着眼泪。几个医生聚了过来,看了小米的屁股,大家分析应该是护士扎针的时候碰到了哪根神经,才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安慰大米说这应该没有大碍,让大米先带女儿回去,等几天看看会不会恢复。
大米恨恨地指着小护士说,“我女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老子冲掉你家!这要是在市区那些大医院,你他妈早被开了!”
这么过了一周,小米渐渐恢复了正常走路的样子。屁股蛋儿虽然左右两边还是有区别,但比起刚扎完针那会好多了。经过了大米的这次大闹医院,童倩反而安心了很多。医院的同事们在背后也议论纷纷,“大米那么温和的一个人,凶起来真吓人啊!”
后来小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入园第一天,小米死活拽着妈妈不让她走,妈妈狠狠心掰开小米的手,转身就走。老师抓住小米,不让她跟出去。小米看着妈妈走了,哭得撕心裂肺,她拼命想要挣脱老师,眼看着妈妈头也不回地快走到幼儿园门口了,小米哑着嗓子大叫:“妈妈!妈妈!不要丢下我!”小米眼泪断了线,嘶嚎着:“妈妈!我会乖的!妈妈!你不要小米了吗?”童倩听得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干脆加快步伐走出幼儿园,蹬上自行车走了。
其他小朋友看小米又哭又嚎,也跟着大哭了起来。一时间,老师手忙脚乱,全班小朋友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隔壁班的小朋友听到动静也都凑了过来,在门口张望着。吴维眼尖,一眼认出了哭得五官扭成一团的小米。他叫着:“小米,小米!”一边冲着她招手。小米揉了揉粘成了一团的眼睛,哽咽着叫道:“维维哥哥。”吴维跑了过来,问她哭什么。小米一抽一抽地说:“妈妈走了,我要妈妈。”吴维擦了擦她的眼泪说:“乖啦,别哭啦,下午妈妈就来接你了。”小米一听到“下午”,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下午好遥远,还有那么久。她警惕地看着四周,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大人,什么都是陌生的。
吴维拉过小米揉着眼睛的手说:“别怕,有我呢。我就在隔壁,你叫我一声我就过来。”小米这才点点头,渐渐平静了下来。
那以后,小米就整天粘着吴维,一有空就凑到维维哥哥旁边。
99年,吴维和小米进了同一所小学。本来按规定吴维和小米要8岁才能念书,但童倩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偷偷改了两人的出生证,把1992年改成了1991年。吴、米两家又买了一些礼品送给校长,请校长和几位主任吃了两顿,这才让学校睁只眼闭只眼收了吴维和小米入学,并且分到了公认的“最好”的一个班。
所谓“最好”的一个班,本来学校无意分快慢班,只是因为教务处主任的儿子在一班,于是所有有关系有门路的人都来托人把孩子安排在这个班,就这样大家都默认了一班是“最好”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