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绳系。
1.一万小时的由来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2.一万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从小背诗的别人家的孩子武亦姝,自小就把把陆游、苏轼、李白作为自己“三大偶像“。
2017年2月1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在第一环节的个人追逐赛中,武亦姝9道题全部答对,战胜百人团中的308人次。
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陈更、李宜幸、张淼淼强强PK,以317分获得攻擂资格,最后战胜彭敏,攻擂成功,获得冠军,成为新擂主。
2019年6月23日,上海高考成绩的揭晓,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她自小开始学习古诗词,早已经超过1万小时。
3.为什么是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4.成功的代表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以后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在练习的这些年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不会觉得乏味。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还有大家耳熟的人物张萌萌姐、主持人撒贝宁、董卿、汪涵、何炅等等。
5.一万小时的误区
有人会说每天我在吃饭喝水,那么我也花费了1万小时,也没什么显著的成长啊,也没成功啊。
有人说我每天朝九晚五投入工作,勤勤恳恳5年时间也有1万小时的话,那我还是没有显著的成长,工作上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
事实上,怀有同样疑问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用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统计10000小时。如果只是凑够10000小时就能量变引发质变,所有工作10年的人岂不是都成了顶级大师?成功岂是这么随便的呢?
6.人们对一万小时的反应
第一类人永远不会深入地坚持去做一件事,他们根本就无法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这家公司待几天,觉得不开心、不如意,马上跳槽,而不是想办法把问题搞清楚、想明白,他们非常怕麻烦。
第二类人,其实往往有坚持之心,但是有一些怯懦,一想到要坚持这么久,他们就不耐烦了。他们是近期利益既得者,目光短浅,只能看到近期利益,看不到远期的展望,一想到困难就打了退堂鼓。
第三类人,他们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从事跟10000小时定律相关的事,并且这类人一般会朝着目标一点点去奋进,虽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实战当中的挫折和困难,比如对于学习的进度很难把握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进。
屏幕前的你可能会想每天吃饭喝水这也有1万小时了,但是我们这里说的1万小时并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比如说我在流水线上工作了七八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不用动脑的,一种机械的重复,它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本质上的改变。
你要坚持和重复的是一种学习,一种提升。
7.何时开始都不晚
“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
她们开始的时间都比你现在年轻,就算你现在60岁,他们也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无论你现在哪个阶段。都可以开始。
我是最早的一批90后,人生刚过了5/2。
我也会在每天睡前,打开“人生格子”看看自己的人生阶段时间。
绳系的人生格子
我们可以经常反问自己,我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十年目标是什么?年目标完成了多少?上个月的目标达成了吗?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做了吗?
就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通过七个人物法定义出你要修炼的至少三项硬本领,然后充分应用起你的业余时间,用至少10000小时的时间,把它们修炼好。通过坚持不断的练习,你一定会从新手变成专家,你可以在任务记录本上记录下你的每一天。
你记录下的每一天,都将是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