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洪武八年十二月,时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他平常就喜欢写长篇大论的奏章,动辄几千字,这次更过分,他写了一万七千字。
朱元璋看着密密麻麻厚厚的一本奏章,头疼不已,于是命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
可王敏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朱元璋还没听出个眉目,朱元璋于是大怒,命人将茹太素叫来,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打了他一顿板子。
不过,朱元璋责罚茹太素,不是怪他上章言事,而是厌恶他写文章通篇废话,不着边际。他事后依然采纳了茹太素奏章的四条建议。
此事之后,朱元璋就命人制定公文的标准格式,从文字字数、写作格式等各方面加以规范,删繁就简,革除冗牍,引发了一场皇朝公文格式的革命。
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卖弄文华,是很多博学之人尤其是老学究的通病。
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曾引用过当时邺下地区(今河北临漳)的一句民间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见驴字”来规讽这件事。
博士买驴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个博士,自认很有学问,凡事都要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家里的驴死了,夫人就让他去集市上重新买一头。
买卖谈好后,博士要卖驴的给他写份凭据。
卖驴的大汉一犹豫,答应了,但他说自己不识字,要写就博士自己写。
博士让卖驴的大汉借来笔墨纸砚,不一会儿功夫就洋洋洒洒写了三大张纸。写完就摇头晃脑给那大汉念起来。
因为凭据太长,博士念了半天才念完,周围早就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
卖驴的大汉听完却一脸疑惑:“先生写得不错,可我怎么一点儿没听明白,这里怎么连半个驴字都没有,我是卖给你驴了吗?”
博士说:“那是当然,只不过我学问深厚,写驴而未见驴字耳。”
后来,这个典故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文辞繁琐,不得要领。
也有说“博士卖驴”的,见袁枚《随园诗话》卷六:“博士卖驴,书券三纸,不见驴字,此古人笑好用典者之语。”
其实,这里用买卖皆可,古代交易驴马这种大件,买卖双方都是要订立契约的。
博士在现代语境里表示学位中的最高一级,比如“博士生”“医学博士”。在古代,博士有三种含义。
一、博学之士。
二、一种学官名。比如“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汉时开始设置,一直到明清都有。主要职责是教学、考试、奉命出使等,有时也参与朝政。
三、具有某种技能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基本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师傅”。
显然,故事里的博士是指一和二义。
金简微词 / 分享有趣、实用、优美的汉语词语、成语、俗语和谚语。
©版权声明:金简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非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