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乡有户周姓人家,当家的周大根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娶了邻村阿秀为妻,生了个女儿取名周小莲。小莲长到十八岁,出落得水灵,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最终说定的是镇上一户李姓商人家,聘礼单子送来时,周大根的手抖了三抖——金镯子一对,银元五十,绸缎四匹,外加三牲酒水。这在当年通化乡,已算得上体面。
可周家老太太捏着单子,眉头却锁紧了:“聘礼收三成,嫁妆陪七成,这是老规矩。咱们小莲不能让人看低了去。”
周家不过是寻常农户,这些年收成勉强糊口,哪来许多闲钱置办嫁妆?但老太太一句话,全家便只得张罗起来。
阿秀连夜翻出压箱底的银元,那是她当年出嫁时母亲偷偷塞给她的,本想着留给小莲应急用。周大根天不亮就起身,扛着两袋新米往镇上换钱。就连小莲自己也日夜赶工,绣了十方手帕、五对枕套。
嫁妆单子越列越长:红木箱笼一对、锦被四床、四季衣裳各两套、银簪子两支、铜镜一面,外加零零碎碎日常用物,竟也凑足了十担。
出嫁前夜,周家粮缸见了底,最后半缸米晃荡着,刚够全家吃三天。老太太盯着那半缸米,叹了口气:“委屈大家了,往后紧着点过日子。”
小莲出门那日,十担嫁妆红艳艳排成长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乡邻们都夸周家舍得,给女儿挣足了脸面。只有自家人知道,粮仓已然空空如也。
当夜,周家人早早歇下。连日忙碌,人人疲乏,倒头便睡熟了。
夜深时,老太太恍惚听见窸窣声响,以为是自己年岁大了耳鸣,翻个身又睡去。谁知那声响愈来愈大,竟像是有什么在啃咬木头。
老太太摸黑起身,蹑手蹑脚走到堂屋,顿时气得浑身发抖——但见三五只灰毛老鼠正趴在粮缸沿上,咔哧咔哧啃着那所剩无几的米粒,鼠眼在黑暗里泛着贼光。
“天杀的老鼠!连这半缸米都不放过!”老太太抄起扫帚扑打过去,老鼠们吱吱乱叫,四下逃窜。
一只胆大的竟不肯走,回头瞪着她。老太太追赶过去,那老鼠钻进墙根一个小洞,倏忽不见了。
老太太举着油灯照那鼠洞,越想越悲从中来,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哭骂:“我周家嫁个女儿,粮仓都掏空了!你们这些鼠辈倒好,通化乡真当是老鼠来补我家的仓洞了!”
周大根夫妇被惊醒,忙出来劝慰。只见老太太指着那鼠洞,哭得说不出话。
忽然,阿秀“咦”了一声,凑近鼠洞细看:“娘,洞里头有东西反光。”
周大根拿来铁锹,小心掘开鼠洞周围的土坯。但见洞底深处,竟埋着个陶罐,罐口被老鼠啃破了一个角,露出里头白花花的东西。
取出陶罐,全家人都惊呆了——罐里装满银元,还有几件金首饰,明显是多年前的样式。
老太太忽然想起一桩旧事:“这莫不是太爷爷当年藏起来的?听说闹长毛时,太爷爷把家当埋在地下,后来他突然去世,没来得及告诉后人具体位置...”
清点下来,整整一百块银元,金镯子两对,银簪子若干。正是周家嫁女儿花费的数目,甚至还多出不少。
周大根对着那鼠洞拜了三拜:“老鼠虽啃我米,却指引我们找到祖产,真不知是该恨还是该谢。”
后来周家重修粮仓,每年收新谷时,总在墙角留一小堆,算是给老鼠的谢礼。周小莲在夫家听说此事,笑着对妯娌说:“爹娘这是老鼠补了仓洞,我又何尝不是?若不是嫁出来,哪能成全这段奇缘。”
这故事在通化乡流传开来,老人常说:“嫁女儿莫愁仓空,说不定老鼠就来补仓洞了。”成为乡里人笑对嫁娶之难的一句宽心话。
而周家老太太至死记得那夜情景,每逢嫁女的人家发愁,她便拄着拐杖去讲这段故事,最后总不忘添一句:“老鼠啃的是米,指引的却是福。姑娘出嫁,看似亏了,谁知不是福气的开始呢?”
至今通化乡老人说起嫁女,仍会提起周家这段奇事,而那句“老鼠补仓洞”的话,也成了本地人苦中作乐的俗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