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初中,总是让写记叙文,阅读题也让分析记叙文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之类的。近日,人民日报微博批评小学生认为家长的做法理所当然没办法写作文。这个问题两面看,一面是小学生认为家长的做法理所当然,这个批评的对但不全对,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来讲;另一方面写不出作文是没毛病的,没有真情实感,写啥记叙文?
先来分析小学初中刚接触语文阶段让写记叙文的原因。首先记叙文是基础文体,无需说明文的知识储备,无需议论文的反复思索,只要有感情抒发,那文章便水到渠成。其次,记叙文实际上是语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的自然演化,也是扩句的终极成就,是学语文(准确来说是入门语文)的自然规律。说白了,记叙文是入门语文后能将文字转化成篇章的标志。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记叙文也是培养小朋友们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手段。
对于入门一个学科,上述的前两个原因是很有道理的。但最后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无稽之谈。为什么要培养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要强迫人写出来自己的情感?为什么没有情感的话题也给命上题?
人生来就有喜欢表达自己的,天天说个没完,写也能写个没完。也有生来就内敛的,不喜欢吐露自己的心声,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更有意义。而人从小生活的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他对自己情感把控的程度。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他可能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他可能会有更多的经历能够分享;生活在缺爱或某些方面欠缺的环境中,他可能不愿意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失落态度,他也可能因自卑而不愿与他人交流,你若逼他,适得其反。表达情感乃是天生和后天环境使然,何须教育强迫?
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有很多,有些人喜欢讲,有些人喜欢唱,有些人喜欢写。而教育却将人们都标准化,通过记叙文的方式来表露,还要评判一下谁写的好谁写的不好。
而随着考试的到来,各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来了,还规定个字数。印象最深的就是中考的命题作文“大家都夸他(她)”。看到这个题目我就一脸茫然,不知要写谁,最后将书拟人化来写却得了很低的分数,导致中考语文总分是87/120,还好没有影响到上重点高中。在我的成长环境中是没有“夸”这个字的,每个人都应该奋斗,而成就是没有尽头的。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永久,因此也没有“夸”这个必要,所以我并不知道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写——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写什么。而其他的作文不也如此?你让缺少父爱的人写“我的父亲”合适吗?你让被狗咬过一直留下阴影的人写“宠物”的话题合适吗?写是由自己的思想情感驱动的,而不是你命了一个题目,我来强行编,这不是记叙文原有的意义。记叙文是让想表达情感的人能更加有条理且更美地表达。
初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一天她让我们写作文,我便接了一句“没有真情实感咋写呀”,然后她嘲讽我说“你跟谁有真情实感呀”,这让我到现在都耿耿于怀。没有真情实感就是写不了,放到如巴金先生、老舍先生等文学大家身上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同学写作文写不了多少字,写情书却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几百上千字?为什么写作文打草稿就好长时间而写日记写随笔能够不打草稿,水到渠成?都是“真情实感”的原因。没有这个,不论你如何编如何堆砌辞藻你都不能打动任何人的,因为你和读者不能取得共鸣。为什么春晚上《时间都去哪儿了》无需各种修饰,只一人一琴便打动上亿人?除了阖家团圆的情境外,歌曲的每句歌词都直扣人心。文章亦如此。经历了,感悟了,回味了,才有写出来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