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见识一下司马光父亲的诗作

北宋司马光鼎鼎大名,主要有三件事令人瞩目:一是幼时的司马光砸缸急智救人。二是做官的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保守派”跟王安石对着干。三是作为学者的司马光主编了名垂青史的《资治通鉴》大著作。

我们常说凡事有因果,如果没有好的基础资源,一个人成才、成功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司马光这般了不起,自然与其家庭不无关系。他的父亲司马池进士出身,先后在同州、杭州、虢州、晋州等地任职,既是官员,也是文人。流传下来的一首《行色》屡被人推崇: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

犹赖丹青无处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题目《行色》,就是行色匆匆的“行色”,指行人风尘仆仆、匆忙赶路的情状。这个主题并不好写,精准描摹行人情状,需要抓住极具代表性的特点。但司马池荡开一笔写出了名句“冷于陂水淡于秋”——行人匆忙疲累的脸上,比陂水还要冷一些、比这秋色还要淡一些。没有直接去描摹情状,通过与周围两样物事做对比,一下子写出了行人的枯槁容颜与重重心事——劳累近乎麻木的样子。身在旅途、身心俱疲的行人,哪能不落寞呢?谁人还能脸上灿烂?

第二句“远陌初穷见渡头”——终于走完这长长的陆路,到达了即将要过江的渡口。生动的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似乎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从那远处的大路上渐渐走来,走向那道路尽头的古渡口……

最后两句需要联系在一起理解。“犹赖丹青无处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幸好画家还没有本事把这“行色”画下来,否则,画成后,无论谁看一眼,不得一生发愁啊!再次深化了“行色”的悲伤意味,令观者动容、动心,可想而知那行人的凄苦。

这首诗作很是不凡,越品越有味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