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春祥
儿时过年自制的零食(五)
06 花 生 粘
花生粘,儿时深刻记忆的喜爱零食,或许覆盖了我们辈大多数人们的童年记忆,但到今日的广袤村舍,已然基本难觅它的芳踪。
小时候在老家,我们把花生粘称为“杂糖”,因为那时的农村,人员、物资流通和信息都相对闭塞,经济也不发达,人们见到的糖果类品种也很少。见到相对多点的糖果是水果糖,老家那时把水果糖叫做“果果糖”,把“果果糖”以外的所有糖果品种都称为“杂糖”。
那时候的老家,花生粘只有商店里卖的才有,农户自家是不做花生粘的。因为缺乏做花生粘的主要原材料--花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前,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生产队田地里种什么品种的农作物,不是生产队所能决定的,农民们更没有自主权,要根据国家上交任务的农作物品种和上级要求,来安排本生产队农田种植农作物的品种。
国家没有下达我老家所在生产队的花生上交任务,上级组织也没有安排我队种植花生,那我们队上就不能、也没有闲置的地块种植花生。所以,农户自己也就做不了花生粘,虽然它吃起来很香、很甜、也很好吃,是儿时“吃货”我们的最爱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责任承包,农民们有了种植自主权,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农作物赚钱就种什么,地质土壤条件适合什么作物生长就种植什么作物。
于是,对于老家那些岗地边边角角且不成款式的吊坡地,由于不平整存不住水分,前面下雨,后面干涸,真乃“下雨一泡糟,天晴一把刀”,加上土壤条件差,黄黏土壤,粘性度强,碱性不足,肥性指数也低,不适宜种植麦子棉花等当家农作物。乡亲们便用来种植耐旱性强、对土壤性质适应性较好,且对土地肥性要求相对较低的花生。
更有,种植花生,简单“撇脱”,少了诸如“打枝、摸桠”等繁枝缛节的中间管理环节,种子入土,直至收获,其间完全“散养”,任其自由生长发展,大可以不管不问,腾出手来管理其他农作物,非常适宜我老家那一天到晚忙不过来的乡亲们种植。
也许是花生的品种好,也许是那黄黏粘性而又略微贫瘠干旱的土壤正好适宜了花生的生长需要,就是那么丢入种子不管不问“散养”式任其自由生长出来的小籽花生,竟然生长的异常繁茂,那个头不算太大的花生,一个个“膀大腰圆”,肥硕饱满,一颗花生壳内睡着“姊妹”三四个,个个白白胖胖,把个“麻房子”挤得满满当当,结结实实,坚硬无比,剥起来十分费劲。
这样的小籽花生,生吃甘甜,熟食酥香,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品。
有了原材料花生,做花生粘那就是我妈手头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晚上,妈妈和我们一起把花生去壳剥米,我们比赛看谁剥的多,剥的快,那一颗颗不大的花生粒,里面的果仁出奇的饱满,外壳十分坚硬,不大一会儿,我的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就累得又软又疼,我便想出一个“歪主意”,把花生铺到地上,用捶衣服的棒槌适当用力敲破花生仁外面坚硬的外壳,再剥出里面的花生仁,这样剥花生的速度又快又省力。
花生剥好后,我妈将花生米文火炒熟。妈妈告诉我,炒花生时要记住,要用小火不停地翻炒,一定不要炒糊,若花生炒糊了做出来的花生粘一股糊味儿,特难吃。
妈妈将炒熟了的花生盛起来放在一旁。然后,锅里倒入适量凉水,再把白沙糖放入,文火将水烧开,白糖熬化,完全溶于水中,且熬成黏稠状,白色透明。
此时,只见妈妈将炒好的花生米倒入锅里熬制的糖浆中,用锅铲快速翻炒,让花生米裹上均匀的一层“糖衣”。然后,妈妈拿一把很细很细我们当地称为“箩筛”的筛子,筛子里放入淀粉(生熟均可),她左手一边向锅里筛淀粉,右手一边快速翻炒锅里的花生,观察花生“糖衣”外面均匀地裹上一层淀粉时,停止淀粉输入。
这时用中火翻炒花生,用不了好大一会,约十来秒钟,淀粉和糖衣就炒干了,花生变成了白色,成了花生粘,只不过此时的花生粘都互相连着,不是一颗颗散的,再炒一会,水份完全被炒干后,花生粘自然就散了,此时起锅放凉即可。
我妈妈自己做的花生粘,那颜色洁白如凝脂,仿佛一粒粒硕大的珍珠。形如刺猬,凸凹有致,颜值极高,漂亮极了。放入口中,那酥脆,那醇香,那甘甜,让人吃上一次,口中留香一生……
2018年3月5日于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