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我总是一路潜心。在阅读《教学月刊》的篇篇文章,我的思维一次次被点燃,由小数除法想到了小数乘法,文化被激荡,思考被点燃,精神被升华。敞开心扉,我被一种深度的研究吸引。敞开心扉,我听到了不一样的对于计算教学的理解。遵循文章的思维过程,诱导自己接近真理。
我很喜欢钱穆先生的话:人生只是一个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向往。我的向往很简单,就是能在和孩子们的成长中不断激励他们,引领他们。
在我从教的8年时间里,有一些关键事件影响着我。
关键事件一:8年前,我来到温暖的大家庭
工作第一年,我没有住处,校长二话没说,给我安排住宿在学校里。那一年,我全年都安心工作和学习,安心生活。其实,当时的工资才是每个月900元,学校给我解决了住处,我从心底里感激边校长。为了这份情感,我想我一直爱校如家。因为,我在这里就是我的家。
后来,我成家了。可是我每天路途遥远。我每天都是奔波在学校和家之间,这么多年,我的中午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后来,张校长依然非常照顾我,她把自己的床借我用。我内心深处总是暖暖的。不过,我从来都不去,因为我舍不得中午的时间。我把校长的这一份情感默默记在心里。
中午,我都是在阅读。我都是在这个时间里写作。写我自己的心情,写孩子们的心情。写生活的心情。写专业生活的心情。
更多时候,写我和孩子的故事。写我的教学反思。
关键事情二:3年前,我加入了“一课”的大家庭
为了能和团队老师的学习和成长,从加入那一刻起,我都没有闲暇。我都是珍惜每一次机会。第一次全班分享,第一次小组分享,第一次导读活动,第一次秀米编辑。第一次推送微信。很多的第一次,让我感觉到了成长的拔节。
那一次,朋友帮助我完成了分享活动,我感激。
那一次,朋友帮助我完成了合作分享,我感激。
那一次,朋友帮助我建构了研究的思考,我感激。
我更是感激团队的导师。
16年,我连续把导师的每一次的分享都用心聆听。
17年,我连续把学习的笔记整理成本,连续记录我的教育故事。
18年的1月,我连续聆听了导师的课堂实录和讲座,连续半个月时间,写作了3万字的听读笔记和感悟笔记。连续记录我的教育故事,命名为<缓缓溪流>
18年的7月,我现场聆听了专家的分享活动,连续记录导师的讲座稿件1万字。
18年11月,我在网络聆听导师讲座,连续整理笔记。
19年1开始,我连续整理了导师的关于计划、关于概念教学、关于三角形概念、关于梯形概念、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关于循环小数无限性和关于分母是8的真分数的个数问题。连续整理文稿。
一方面,我整理导师的所有的文稿,为的是建立一个导师的专题目录。
另一方面,我建立了一个“文字洒在心田上”的连续的文稿记录我的生活和故事。第一辑已经,学习之路,第二辑是悟道之路。第三辑是......
关键事件三、一年前我加入了“张文质教育写作团队”
事实上,我是喜欢写作的。相对来说,师范那几年,我一直关注1+1教育博客,同时,我更多时候,我是关注这些的。我虽然没有参加现场版的写作培训,可是网络的讲座,我是认真学习,反复品读的。
从这个过程中,我一直积极投稿,不断提升自己。于是,从《哈扎拉尔的微笑》到多部著作,我都是去用心阅读张文质老师的著作。
后来,我接到李老师的邀请,主动承担了每周的总结工作。
他有著名的“微革命”的十五条
我想,我也是内敛的人。我并不是有诗人的特质,但是,我也喜欢漫游和遐想。因此,我感觉,我心里在想,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致的。
关键事件四、我负责导读活动
说心里话,网络的导读活动具有动态性,也是很难把握。它受到了网络、外在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依然还是选择了与时俱进。因为,我以为导读活动其实就是类似于一个讲座。我最多做过的讲座也就是校内的讲座。可是,这个一个网络平台让我觉得自己可以承担起来,并且坚持下来。我以为,我是成长了。
我将把我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1.自愿承担
2.积极准备
3.沟通协调
4.多次调试(累积调试设备3次,第一次是五个人,第二次是二个人,第三次是一个人。)
5.反复斟酌(累积修改数十次。因为我最初的想法简单,恰好遇到了包头市区王建国的教材培训,于是他讲解的一些结构性思考,给了我许多启发。我更多从内容层面对于文章的解读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最后的一个小时时间,我还是在调整我的思路。因为,我在品读文章过程中,有些地方还需要修改,因此,我以为,教研室王老师的某些思想和方法是值得我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