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一个青少年的故事

编者的话:我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数九寒冬的北方城市,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直到1979年到南京上大学。经历了3年多的漂泊,我再次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啊!

一、儿时往事:1960年5月23日的早上,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寂静的黎明,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成为我们家第五个孩子。母亲原本是希望再要个女儿,所以在姐姐出生后的第四年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结果是事不随心愿,又是个毛头小子。在我的上面是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商定到此为止,我成了家里的老疙瘩。

由于我在家里是最小的,经常被哥哥姐姐逗着玩,也时常弄得我嚎啕大哭。一次骑在哥哥的肩膀上,正玩的高兴,哥哥一耸肩,把我的头撞在了天花板上。我们家人口多,五个孩子三个大人,只有二间屋子,父母住在里间,我们和外婆住在外屋,二张单人木床并在一起,每天我们四个小子头冲墙睡在上面,时间长了,墙上都留下四个黑块。

印象深刻的往事,一是4岁时看反特故事片《前哨》,里面有个女特务上吊自杀的场景,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吓得我晚上不能关灯睡觉,不能把收音机音量开大。二是南湖商店和南湖饭店的落成,看着大人们都围在新楼的门口,感觉非常热闹,因为在我们南湖光机所家属区内这是开办的第一个商店和饭店。三是跟哥哥姐姐到吉林省实验中学后面农村去拣地瓜,钻进省实验中学的果树园,摘了几个李子吃,非常好吃。在刚翻过的地里拣剩下的地瓜,被老农发现,撵得撒腿往家跑。

最为奇特的当属到胜利公园和父母走失的经历。一天父母带着全家到胜利公园游玩,从我们家到胜利公园当时几乎就是从长春市的最南端走到长春市的北端,在同志街坐有轨电车拐来拐去行驶约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游玩中,由于孩子多,一时没有照顾到,我就走失了。父母焦急万分,四处寻找,仍无踪影,只好到公园广播室发出寻子广播,到派出所报案寻求帮助。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只好坐上有轨电车沿途寻找,看我是不是走回家了。当父亲乘车到桂林路时,发现了在路边一边走一边玩的我。让我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沿着有轨电车的铁轨从胜利公园往回走到桂林路,途中在西安大路和重庆路交汇处有分岔拐向和平大路的电车铁轨,我竟然能够分辨出哪条是回家的铁轨而没有走错,对于一个5岁多的孩子来说这似乎有点神奇。

一天,外婆买来猪脑,用大枣加白糖煮着吃,白花花的猪脑像大豆腐一样。都说吃什么补什么,当时吃的是津津有味。长大以后,看到猪脑和人脑外型几乎一样,以后再看到猪脑就有一种反胃的心理,对所有动物的大脑都产生了反感。广州人有活吃猴脑的美食,我是从来不敢尝试。外婆每年都在家里养几只鸡,平时积攒鸡蛋,改善家庭生活,在春节时做出家乡拿手风味白切鸡。一只白毛鸡长的特别快,感觉很奇怪,喂食时我就蹲着看了很久,一起身顿觉天旋地转,醒过来人已经躺在了地上,头上磕了个大包。母亲告诉我血压扁低,以后蹲久了,起身时要特别注意。

父亲平时都不喝酒,只是在节假日偶尔才喝上一口,所以,我们五个孩子从小都不喝酒。一天家里买了一瓶啤酒,打开让大家品尝,喝到嘴里感觉味道有股像马撒的尿味,一点都不好喝。花钱买的扔了有点可惜,就往啤酒里加了点白糖,捏着鼻子喝了,从此以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议要喝啤酒了。或许是天生就有酒量的缘故,当我们兄弟参加工作以后,每人都能喝点白酒。

每当大雨过后,我们都到马路边,用和好的泥巴垒水坝,看谁憋的水多。憋好后用手捅出个小洞,把水再放出去。有时也故意把水坝扒开,让放出的水冲毁下面的水坝。经常玩的游戏是把泥巴掴在手掌里,形成碗状,用力摔在地上,看谁摔的响。再就是把泥巴捏成长方型,里面裹上一块碎玻璃,做成了土照相机,拿在手上互相“拍照”。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解除半年的隔离审查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但由于运动不断,武斗越来越升级,整个科研工作已经陷于停顿状态,父亲终于有了闲暇时间。他把破旧的大花盆清洗干净,在盆底泄水孔上安装了煤气喷头,倒扣在炉灶上,用铝洗脸盆做烤盘,自制了面包烘烤简易炉。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掌握了面团发酵、烘烤火候和烘烤时间等关键因素,做出了又松又软,洗脸盆大的面包。每当放学回到家闻到烤面包的飘香,我禁不住口水都要流出来。

一天,小朋友的父亲带我们俩畅游了一次胜利公园。在公园内,看到猴群在假山上嬉戏打闹,攀上翻下,引来阵阵欢笑;庞大的大象在饲养员的调教下表演用鼻子托人,让我们惊讶不已;凶猛的东北虎怒视游人,虎啸生威让我们头发颤栗;百鸟齐鸣,仙鹤舞翅,孔雀开屏让我们流连忘返;旋转木马你上我下,在驮玲声中体验了奔驰的感受;呜呜的小火车爬山越岭,穿过山洞,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花房里各色花朵争绮斗嫣,花香幽长沁人心脾。小河流水,垂柳荡漾,湖中泛船,游人如织,美景久留脑海中。

因为文化大革命泛起了读书无用论,加上一些沦为御用工具的知识分子以深受教育毒害的亲身演说,使整个社会都没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父亲对此很是无奈。为了将来能有一技之长,父亲请单位懂乐器的工程师教我学小提琴。每天晚上,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吱噶、吱噶”地拉着琴弓,发出的琴声如杀鸡一样凄凉,没有多长时间,就没了兴趣。后来还自学了二胡和笛子,都因为没有耐性而中途而废。唯一坚持下来的是学口琴,练就了几种合音伴奏技巧,能吹出优美的歌曲。

二、情系南湖:我们家在南湖大坝下面,这里只有光机所和应化所的家属楼,到了晚上,楼边的工农大路几乎没有车辆通行,南湖大坝上往新民广场的方向更是寂静无人。有轨电车从新民广场驶到工农大路和同志街的交会处就转弯,沿着同志街驶向火车站,在同志街站下车后,一个人在夜里不敢独自回家,要等家里派人来接。

光机所的家属楼由7栋3~4层红楼沿工农大路排开,我出生后就一直住在3栋2门2楼,直到79年去南京上大学才离开。每到春季来临,都要爬到南湖大坝上的大榆树上,摘吃刚长出来的小拇手指盖大小的嫩叶,我们叫做“榆树钱”,吃起来有股淡淡的草香味。摘下红红的喇叭花蕊,用嘴果一果花蕊的颈部,有如蜂蜜般甜甜的感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挖开一个老鼠洞,找到了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一个个白白的还没有睁开眼睛。老鼠是四害之一,我们用自制的打火柴枪把老鼠崽都给射死了。大坝上也常有马蜂筑的蜂巢,我们用烟熏火燎去捅马蜂窝,一次被蜂拥而上的马蜂蛰了头上,肿的大包好长时间才消下去。

南湖大坝下种了几排落叶松,年头比我都早,高大挺直。随着季节的变化,从春天长满的绿针叶到秋天枯黄纷纷落下,厚厚地堆在树下。麻雀、乌鸦、蜜蜂、蝴蝶在树丛中飞舞穿梭。和大坝相对的岸上生长着茂密的华树林。靠近南湖广场的树丛中,有一座为悼念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位著名演员而修建的纪念碑。文化大革命中纪念碑被严重破坏,只留下散落在草丛中的石板、石条和空破的墓室,在风雨中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在家属楼的屋檐下,每年都有一些燕子衔来泥土和草根筑成葫芦状的窝,在窝里产下小燕子,楼前房后经常有燕子来回飞舞。俗语到: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当燕子低飞时,我有时就跑到南湖大坝上,看天空中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湖水掀起大浪,拍打在岸上,燕子在水面上急速飞舞。想起苏联著名诗人高尔基的名著“海燕”,此情此景使我更能体验到它的意境。

南湖到底有多深,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听说谁潜到了中间湖底。湖里有许多种鱼,草根、白鲢、胖头、穿钉子、五彩鱼,还有河豚鱼,鼓着大肚子。一天在狂风暴雨中,湖中央漂起了一条大鱼,二哥水性好就游了过去,拖回了一条和我差不多高的大胖头鱼,全家人兴高采烈,破开鱼肚子核桃大小的心脏还在砰砰跳动。每年的冬天都要在冰面上打很多冰孔,给在冰面下的鱼儿换气,也引来一些人守在冰窟窿前,拿着鱼叉叉鱼。曾经发生一家父子二人在深夜到已经开化的湖面上去抓鱼,不慎掉到冰窟窿里,双双淹死的惨剧。

每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经常在南湖岸边打水飘,就是拿一个小石子,尽量弯腰与水面平行,用力把石子贴着水面扔出去。小石子在水面上跳跃飞行,在平静的水面上或成直线或成曲线点出一个个圆圈,并由小变大,相互交叉,甚是好玩。每当明月高照,繁星点点,微风吹动岸边的垂柳婆娑摇曳,月光在湖面上形成一条闪烁的银色光带,由远到近,由窄变宽,湖心岛若影若现,四周万籁寂静,真是:夜色多美好,令我多神往,在这南湖迷人的晚上。

南湖的溢水口在南湖饭店旁边,湖水常年不断通过双孔涵洞从工农大路下流出,沿着应化所围墙与光机所家属楼之间的小河沟流走。每到连日大雨,湖水大涨,阶梯型的排水渠里水流湍急,形成轰鸣的小瀑布,大量的小鱼随着急流跑到小河沟里。当大水退去,我们就到小河沟里抓鱼,拿回家炸着吃,最多一天能抓到1~2斤。走在水里,最害怕的是遇到一种能吸附在皮肤上吸血的软体水生物,我们都叫它“肉钻子”,大人说它能咬破皮肤钻到人体里。

每到冬天来临,外面是一片银光素裹、冰雪世界,厚厚的积雪一冬都不融化,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西北风夹杂着雪粒打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穿上棉衣棉裤,戴上大棉帽,人走起来显得笨拙。南湖坡成了打出溜滑、打雪仗的赛场,几个人蹲成一排,后面的搂着前面的腰部,从大坝上滑下来,经常是滑的人仰马翻。南湖冰面上是抽冰猴、滑爬犁的理想场地,每年都有人扫开积雪形成滑冰场。看到别人能借来冰刀,在冰上自由滑行,让我羡慕不已。

我们把从家属楼围的障子上拆下来的竹片放到火上烧,用力煨个弯做成滑雪板,用细钢筋煨成把手,把头部磨尖做滑雪杖,自制了滑雪工具;用铁丝煨成圆圈,再做个推沟,在大马路上溜轱辘圈;许多人都把钢筋煨成音叉形状,放在一只脚下,单腿登地在马路上打提留滑。在南湖坡上、小河沟里、工农大路上大家就用自制的滑雪滑冰工具尽情玩耍,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无限乐趣。

每年冬天人们都要从南湖上采集很多一米见方的冰块,运到胜利公园做冰灯。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南湖的冰面开始融化,我们就跳到在水中漂浮的大冰块上沿着湖岸划冰船。一天下午,不小心脚下的冰块被登离岸边,向湖中间漂去,吓的我们是高喊救命。急忙赶来的大人用长竹杆挂住浮冰,拖回岸边,把我们解救下来。

南湖宽阔的湖面、茂密的树林,是人们休闲、养身、锻炼的理想地点,这在全国许多省会城市中是十分难得的。后来她演变成了一座公园,在里面开设了游乐场,并沿着工农大路、南湖大路和延安大路修建了围墙,把市民都挡在了外边。从此,尽管我仍住在南湖的附近,几乎每天都要路过,但很少再到南湖大坝上,至今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进南湖公园了。

三、文化革命: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66年的春天开始了,很快人们就分成对立的长春公社派和红二派。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打打闹闹,第一次看到两伙大人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抡起大铁棒把对方打翻在地,鲜血喷涌,吓得小孩们四处躲闪。7月29日,长春公社派的吉林工业大学学生包围了光机所的路东黄楼,楼内红二派的人被压缩到楼顶上,形成两派的对峙,引来大量围观的群众。楼下的人用自行车内胎拉成弹弓,夹着半块砖头向楼顶射击,一时间,双方你扔我砸,打的好不热闹。围困到下午,红二派的东北师范大学的学生赶来救援,把长春公社派的人打回到工大校园里。为了突围,长春公社派开出了由拖拉机改装成的土坦克,没走多远,在人民大街上被人扔的汽油瓶点燃,顿时烈火熊熊,浓烟腾空,车内的人都被烧死了。

或许是老天被人们的撕杀惊动了,当天晚上漆黑一片,下起了小雨。为了报复,有人偷偷跑到附近光机所子弟小学的楼内点燃了棚顶,一时火光冲天,映红了东边的天际。这把火把光机所子弟小学教学楼北面的棚顶烧掉了一半,以至于我到了上学的年纪都因为没有教室而被耽误了半年。

每到发表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人们都群情激昂,敲锣打鼓地汇集到人民广场,翘首以待,听广播宣读,山呼万岁。即使是后半夜,只要听到通知,也要爬起来,不敢怠慢。哪个年代任何对毛主席不忠不孝的行为和作法都会被立即打成现行反革命,一种塑料凉鞋的鞋底条纹是三横一竖,被指是把毛主席的毛字踩在脚下而被强令收回。每天人们都要早请示晚汇报,背诵“老三篇”,狠斗私字一闪念,男女老少大跳忠字舞,尽情表现“三忠于四无限”。

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同,一家人当中有拥护长春公社的,也有支持红二派的,往往是引发家庭斗争,互相攻击和揭发,被两派都拉到大街上,戴上用报纸糊的大高帽沿街批斗游行。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力量,到后来几个头头都成了反革命。斗来斗去,一时间让人都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有革命英雄和现行反革命。

许多人被斗的死去活来,不堪忍受,以死了却人生,南湖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第一次在南湖大桥上,透过残破的木桥板,看到桥下面目乌青、嘴角流血的死人。以后,几乎每周都能听到南湖上有人自杀的消息,经常在南湖大坝上看到跳水者的尸体,曾在南湖溢水口处看到在水中漂浮的遗弃婴儿。二栋家属楼一个女人在自家暖气管上吊自溢,伸出的舌头、狰狞的面目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我家楼上也发生了自杀,吓得我走在楼道上都胆战心惊,天黑不敢出门。

对立的两派构筑工事,挖战壕,修地堡,用高音大喇叭相互叫骂攻击。两派都把武斗中自己阵营中伤亡的人标榜为革命烈士,头戴白布带,扎大花圈,开追悼大会,怒吼“血债要用血来还”。一时间,长春市内壕沟纵横,碉堡密布,挽帐、白花在寒风中四处吹扬,整座城市都陷落于昏天暗地、血雨腥风之中。“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害人虫”,打、砸、抢是英雄,道德、法律、公共秩序都没有了,人们进入了横行霸道、互相仇恨、互相残杀的野蛮社会。

人们越来越疯狂,武斗逐步升级。长春市医院也被围困,红二派封堵楼道,在楼顶与长春公社派周旋。为了救援,红二派先是派出一架双膀飞机在医院上空盘旋,向被围困的人群投掷面包,接着派来了长春市仅有的一辆进口消防车,向楼顶伸出云梯。当楼顶的人们沿着云梯爬下来的时候,长春公社派的人冲上了楼顶,把云梯绑在了楼上,用石块、桌椅一阵乱砸,引发消防车爆炸。第二天我再去看,被砸断的云梯还悬在半空中,消防车成为了一堆烂铁。接着,地处商业区的第五百货商店又被抢砸一空,楼内楼外一片狼迹。长春税务学院也发生了激烈的两派武斗,教室被砸被抢。

武斗由最初的动手动脚发展到了动枪动炮,经常能听到“哒哒哒”机关枪扫射的声音,流弹飞过天空。吉林省实验中学的一个家属在马路上散步,一颗流弹从天而降,击中头部身亡。三楼的一家窗户被流弹打碎了玻璃,吓得家家都用棉被挡住窗口。南湖大坝上有人用手榴弹炸鱼,扔到水里的手榴弹炸起冲天的水拄,连岸边的小鱼都被震的浮起一片。爆炸声引来对岸长春邮电学院一阵机关枪扫射,子弹在游泳区干字桥头激起一片片水花。最为激烈的武斗发生在长春火车站,站前广场旁的清真寺被人用大炮轰塌,在淅沥的小雨中,望着清真寺的断垣残壁,我感觉到了战争的恐怖气氛。

由于人们都上街游行和进行全国大串联,煤气出现供应紧张,经常要断气,家里只能点火烧炉子做饭。为了收集柴火我们经常到楼前的煤渣堆里拣煤糊,有时也到煤堆上偷煤。一天晚上,我和小朋友结伴到光机所二食堂后面的煤堆偷煤,正往口袋里装煤块,突然听到脚步声,是巡逻的人来了,我们立即爬在煤堆上不敢出声。等到巡逻人员走了,拿上袋子赶快跑回家,对着镜子,看全身都是煤灰,汗水和煤灰绞在一起成了黑花脸。

一天深夜跑到光机所医院工地上找木板,地下室由于是冬季施工,工地上盖了很厚的草垫子做保温。我们费力地拉起一根三米多长的踏板,忽然听到汽车的声响,吓得赶紧爬在草垫子上。等一切安静下来,我发现伙伴不见了踪影,听到地下室里有动静,扒开草垫子,原来他掉到地下室里去了。我们俩拖着木板不敢走大马路,先翻到光机所的院内,再跳到南湖冰上到大坝上,顺坡溜下来跑回家。

四、出门游玩:69年的暑假,我的一个远房堂哥全家到白城窜亲戚,父亲让姐姐带我先去白城,他随后赶到。我第一次坐上了心臆多年的火车,第一次出了远门,体验了长途旅行的感受。

第一次走进长春火车站的候车室,让我特别高兴,隔着大窗户,看一列列火车南来北往,穿梭不停,两眼紧盯着喷着白烟的火车头。这么多的火车让我有些目不暇接,远处的货车在慢慢驶过,眼前的一列客车又“呜呜”启动了。进到站台上,我跑到牵引列车的蒸汽机车前,好家伙!真是个庞然大物,大烟囱“咕咕”喷着浓烟,车轮下还有几个管子在“噗嗤,噗嗤”地吐出蒸汽,三个红红的大轱辘比我的个子还要高。司机们在忙碌着,不时往锅炉里加煤。

走进车厢,我是这看看,哪瞧瞧,一切都十分新鲜。正爬在车窗上伸头往外看,“哐当”一声,列车启动了,闪了我一个趔趄。火车站慢慢向后远去,列车越走越快,穿过一座桥梁,行驶在广阔的田野上。窗外近处的物体一闪而过,远处的丘陵和房屋像跟着火车在赛跑一样,但慢慢地也被甩在了后面。车窗外的景象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的心随着列车跳动,原来座火车的感觉是这么的好玩。

列车到了前郭县,车站上红旗飘飘,张灯结彩,人们都穿着奇特的服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有骑马的,也有比试摔跤的。我很奇怪,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如此热情?姐姐告诉我,这里是蒙古族自治县的首府,正在举办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他们是在欢迎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和远道来的客人。原来如此,真是幸运,让我看到了这么热闹的场面。

车厢的座椅是木头的,时间长了屁股都坐疼了。长春到白城是单轨铁路,火车要经常停在站台上,给对面的火车让道。由于哪年发大水,很多路段是被洪水冲毁后临时抢修的,列车通过时车速降的很低。我们是早上7点上火车,晚上7点才到达白城,足足走了12个小时。

白城是我离开长春市到的第一个城市,火车站比长春的小很多,出了车站正面是一座高大的毛主席像,右侧是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堂哥家在白城手扶拖拉机厂附近,住的是平房,没有自来水,做饭烧水要提着水桶到公共自来水笼头处接水。9个人挤在小屋里,闷热的夏天让我有点透不过气来,半天不能入睡。一天去郊区,回来时天色已晚,姐姐忘了坐在后座上的我,一伸腿要下自行车,差一点没把我从车上踢下来。

回长春的途中,我们陪父亲在乾安转车,到奈字井另一个堂哥的家。奈字井是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石油运输铁路专用线上的一个停靠站,每隔7~8分钟就有一列空油罐列车停到站台上,等对面的重载油龙轰轰驶过后再开走。堂哥在车站上工作,围着自家房屋的前后种了一片庄稼和蔬菜,还养了一群鸡。吃完晚饭,我就跑到铁路边,看了7对列车,直到身上被蚊子叮了几个大包才回来。

到母亲任教的长春市第39中学小和龙农场是我第二次离开家门,从草房的窗户能看到不远处铁路上运行的列车。大白天,看到一个火车头倒着从铁路上驶过,不知道为什么不拉着车厢跑。晚上,火车头亮着探照灯,拉着列车由远而近,隆隆作响,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农场有两匹大马,我给它喂饲草,马儿温顺地让我抚摩。可能是火车鸣笛引起了惊吓,突然间,它一口咬住了我的胳膊,让我惊恐万状。好在是冬天,穿的衣服很厚,没有伤到皮肉。在我的拼命挣扎下,马儿松开了嘴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到马厩去了。

小时候能站在解放牌大卡车的货厢上,跟着坐趟汽车,在我们小孩的眼里是一种荣耀。一天,光机所车队派卡车去铁北拉仪器,我们就央求司机带着一起去,当我们的请求被同意后,大家欢呼雀跃地爬上了车厢,一路上都高兴不已。天黑了,卡车才从铁北回来,晚风吹在身上,冷的我们身上直起鸡皮疙瘩,肚子里饿的咕咕直叫,双腿都站麻了。即使是这样,跳下车来,我们几个小孩还是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父亲带我们到长春市郊区的净月潭游玩,在三马路的郊区公共汽车站上车,到绿家弯下车,再走挺远的路才到了水库的大坝。大坝右侧水面上有一个抽水亭,我们喝的自来水就是从这里抽到净水厂的。沿着潭边走到大坝的对岸,一望无边的绿树林翌豫茂盛,这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从此以后,每年父亲都动员我们去净月潭,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或是骑自行车或是跑步去,不仅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大哥单位组织到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中间的星星哨水库野游,大哥带我一同去,第一次到了岔路河的源头。一座高大的水坝横在两山之间,大坝下方是万顷良田,绿色的稻穗随风摇动。爬上大坝,看湖波浩淼,青山绿水。登上大坝一端的山顶,我已经是气喘嘘嘘,两腿发软。一阵清风吹去满身的汗水,放眼望去,群山巍峨,叠叠嶂嶂,一池碧水在山间环绕。水面上渔歌唱晚,鱼船游荡,真是无限风光在顶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