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凡有孩子的家庭,都经历过或经历着育儿的困惑和烦恼。明明我已经放低了姿态,和孩子坦诚地交流了;明明我已经把利弊得失,剖析得一清二楚了;明明我已经和孩子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君子协议,为何他们就是不明白呢?即便明白了你的意图又不愿履行承诺呢?明明已经履行承诺,又中途放弃呢?
因为他们是孩子嘛,对,孩子的世界经常是不理性的,或者时而理性时而感性,不管他们是否已经是1.8的个头,用成年人的方式,相对理性的思维去和不理性的群体沟通,常常是一件事与愿违的事情。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几十年前的经济学大咖Almen Alchian是如何看待理性与不理性的碰撞的。得益于“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一篇能够给经济学这座大厦以坚固基础的论文,也同样解开了我的困惑。
这篇论文是《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不用管它的名字,我们看一下作者的写作缘由。当两大经济学家在争论经济学是否应该研究人或者组织是否理性,从而影响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济学关心的是人或一个组织的存活条件,和人是否理性无关。他用了一个简单地例子来打比方。有五个人要开加油站,有的人开在山上,有的人开在公路边......,那个恰巧开在公路边的加油站最后存活了下来,而店主并不是精明的人,他只是恰巧做了这样一个随机的选择。那么经济学应该研究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研究在五个加油站中,为什么开在公路边的存活了下来,其他四家都倒闭了?至于店主是否理性、是否精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是经济学应该过度关注的问题。所以经济学关注的是人或组织能够存活下来的客观条件以及缘由,与其是否理性无关。此论文一经发表就得到了业界的深度认可,所以称之为经济学的坚固基础。
那么这篇论文和育儿有什么关系呢? 当孩子一点点长大,我们和他们的交流方式则逐渐向成人化靠拢,我们的假设是孩子会越来越理性。或者我们认为,只要成人用理性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则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当然,是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然而这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这个孩子的理性值是95分,或者那个孩子的理性值是58分,我们无从判断。或者昨天他们还是95分,今天突然下降至58分。这也就是我们对于亲子关系的处理经常力不从心的原因。因为我们这个假设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孩童阶段,更不能做这样的假设。甚至我更愿意假设,孩子经常是不理性的。如果他真的很理性,恭喜你,你没有这方面的困惑,甚至你不会关注到这篇文章。
那么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经济学研究人或组织存活的条件,至于其是否理性不用在意。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呢?孩子理性与否,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我们要关注的是希望孩子达到某种目的或成就的外在条件。比如,在怎样的一个情况下,TA 更愿意自主学习呢?有的孩子喜欢有一个可以挑战的小伙伴;有的孩子喜欢一个阶梯式的、有反馈机制的学习模式;有的孩子可能一开始需要您的陪伴;有的孩子喜欢不被打扰的信任。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于是这个难题又变成了一个考验家长的魔咒。作为家长,的确很难很累,但孩子是你亲生的,你无法逃避。你需要做的是观察和记录。外在条件变了,孩子是更积极了,还是完全不愿接受。外在条件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
孩子不愿意和你有效沟通了,是不是和外在条件的变化有关系呢?你的工作太忙了,你没办法分配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给TA ;你的认知产生了边界,TA 没办法像孩童时那么崇拜你了;你无法理解TA的兴趣爱好,你真的和TA有过一起热爱一件事务的经历吗,哪怕一次呢?你的变化或者你始终如一都可能和成长中孩子形成渐行渐远的差异,外在条件的不适应性,是值得我们做家长关注,并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原因时的一个抓手。
有时候你会很生气地指责,你这么大了,应该懂事了。可是扪心自问一下,难道问题一定是出在孩子身上吗?因为忙碌,家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忽略TA的存在吗?TA 可能正遭遇同学的欺负,情感的问题,或者生理上的不适。你有没有找一些替代方案来缓解因为忙碌而引发的爱缺失呢?
沟通达人黄执中说过:你面临的问题,很大可能是孩子解决问题的答案。TA 在生活中可能很需要您的关注,您的回应和您的肯定,可是您缺席了。他需要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患难与共的知己,但是没有遇见。TA会怎么办呢?TA 接触到一款游戏,在这里,他的每一点努力都有记录,每一次进步都有回应,TA 的成就可以赢得无数陌生人的认可和膜拜。TA叫“楚霸王”,TA还有一个朋友叫“虞姬”。这就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这样的答案,有一天,成了你的问题。
孩子需要面对的是成长的烦恼,家长何尝不是呢?TA 搞不清函数对数,弄不明白电容电阻时,你同样也在为他的喜怒无常,丢三落四,网络成瘾而苦恼不堪。生活有时很公平,他摊开了两张试卷,一份给你的孩子,一份给了你。我们且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当工作一样认真对待,或者快乐一点吧,就把这当做升级打怪的一个关卡。
换一种态度或者换一种思维方式,是你作为成年人应该走出的第一步,它可能是个慢变量,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找对了方向,或许你可以看到你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