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特别,很少有这么简短的一本书,让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体会到这么充沛而细腻的情感。
黄仁宇先生通过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年份——1587年,表达了一种复杂的负面情感。一种对大明王朝看似繁华似锦,实则大厦将倾的焦虑。全书从六个风云人物的细节描述出发,把同一个时间的事件分散到7个空间来叙述。一样的时空,不一样的角色,不一样的经历,娓娓谈来,乍看银盘落珠,实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主题极为明确。无论是主角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还是配角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余大猷,卢镗等等,没有一个功德圆满,或身败,或名裂。1587年好似一个漩涡,把身处其中的这些所谓的时代精英都卷了进去,支离破碎。
也许,作者想要表现的就是从那特殊的一年中找到自己的情愫,虽然沉重,但绝对现实,这兴许就是他老人家的大历史观对自己和社会的交代。
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否则博冠古今的金庸当年在《明报》上针对实事所写的社论,今天看来也不会有这么高的预测准确度。而我们作为一个在芸芸众生中为生活奔波、时而脆弱敏感、时而又信心满满的普通人,如何通过看得见的历史,寻到指导生活的准则呢?
读书,确切地说是读史,可能是绝大多数朋友的第一选择。没错,现在的确是读史的好时代。思想的逐步放开,使得历史的研究愈发客观;史料的不断发掘,令前人的成果被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文化领域对历史的推崇,使得大众对读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可以说,想读史,只要你有热情和精力,就能读到任何能得到的著作。
可是“读”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必然不是。否则怎么会有那著名的“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读史,拼得不是“读”,而是“思”。就是在这一读一思间,有人焦虑并“快乐”着,有人茫然但渴望着,有人不倦却固执着。
读史要思,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便是人有着创造和思考的欲望。很多人读书却疏于思考,鸡汤文和营销文为什么能够被广泛阅览和转发,新闻媒体的标题为什么必须夺人眼球,成功学为何能都如此经久不衰,既与这些文字的生产者要掌控人们的注意力有关,更多却是大多数人不愿勤于思考的缘故。
勤于思考也要有足够的清醒。事实是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历史以及后人的评述,都或多或少带有片面或主观的内容,时间跨度越远,史实的记载就越不可靠,史家的论述就越主观。就拿《史记》来说,司马迁已经尽力保持客观公正了,但仍会时不时出现谬误。如此看来,读史就更需要我们用思考弥补客观上的不足。
有了旺盛的读史欲,又具备了能够客观思考的头脑,读起史来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你是纯粹的“拿来主义”,那选择优秀学者的作品会令你对感兴趣的历史有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你是一个“研究派”,就会从史实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自己的惊喜,并在不断的积累中和研究中体会到无尽的愉悦和人生的法门。
最后,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念中,找到适合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大历史”,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和对自己的鞭策。
喜欢我的文章吗?快来关注我吧,让我们永不“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