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当下的力量》(52):选择的力量

1

那些的确想受苦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我有一个朋友经常遭受起伴侣的虐待,并且她之前的伴侣也是这样对她。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男人,为什么她不从这种情况中摆脱出来?为什么这么多人要选择痛苦?


我知道“选择”这个词是新时代最喜欢用的词,

但是这种情况中它的意思就不完全准确了。

认为某人在他或她的生活中选择一种不正常的关系

或者一种消极的生活状况,

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

选择意味着——高程度的意识。

没有它,你就不会有选择。

当你从思维和条件反应模式中解放出来时,

选择就开始了。

在你达到这种阶段之前,

你是无意识的。

从灵性角度来说,

这意味着你被迫根据思维的制约模式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

“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事。”

这跟智力没有关系。

我遇到过很多高智商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他们完全没有意识,

也就说他们完全被思维所控制。

事实上,如果智力和知识的增长与相应的意识增长不协调,

不幸和灾难的爆发潜力是巨大的。


你的朋友陷入了一种受虐待的爱情关系之中,

并且不是第一次了,为什么?

因为没有选择。

由于受到过去思维的制约,

大脑通常会努力再创造它所记得的和熟悉的东西——

即使那些让你痛苦,但是至少它们对你而言是熟悉的。

大脑通常会附着于它记得的事情。

不记得的事情是危险的,

因为大脑没法控制它。

这就是大脑不喜欢和忽略当下时刻的原因。

对当下时刻的觉知,

在大脑“过去-未来”的连载体中打开了一个裂口。

除非通过这个裂口,

否则没有任何新的、具有创造力的东西能进入这个世界。


所以,你的朋友被她的思维所控制,

可能会重新创造一种从过去学来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亲密和虐待是密不可分的。

另外,她可能根据孩童时期学来的模式采取行动,

这个模式告诉她,

她是没有价值的并且应该受到惩罚的,

也有可能是她大部分时间都通过痛苦之身在生活,

而痛苦之身必须以痛苦为食。

她的伴侣也有他自己的无意识的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正好和她的互补。

当然,她的情况是自我创造的,

但是创造这种情况的自我是谁呢?

它就源自于过去的心理-情绪模式。

为什么它会创造一个自我呢?

如果你告诉她,

她已经选择了这种情况,

你就是加强她思维认同的力量。

但是她的思维模式是她吗?

是她的自我吗?

她真正的身份是否源自于过去?

请告诉你的朋友如何观察她思维和情绪背后的存在。

告诉她有关痛苦之身和如何从中摆脱。

教她内在身体觉察的艺术。

向她示范临在的意义。

只要她拥有当下的力量,

她就会去打破制约着她的过去,

那她就会有一个选择。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

没有人会选择疯狂。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

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

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

你还未完全觉醒。

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着控制着你的生活。


与此相似的是,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

与你的父母之间存在问题,

如果你仍然怨恨你父母所做的或没做的事,

那么你就会相信他们当时有个选择,

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的。

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

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生活,

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

你甚至不在当下时刻。

你思维认同的状态严重失常。

这是一种病态的疯狂。

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

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

你就不会有任何怨恨来。

你怎么能去怨恨别人的疾病呢?

唯一合适的反应就是慈悲。


2

所以,这就是说没有人应该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负责?我不喜欢这个观点。


如果你被你的思维所控制,

尽管你没有选择,

你仍然会遭受着无意识带来的痛苦,

并且你还会创造更多的痛苦。

你将会忍受着恐惧、冲突、问题和痛苦带来的负担。

这样,痛苦最终会迫使你脱离这种无意识的状态。


我认为,你说的选择对于宽恕也适用。在你宽恕之前,你需要变得完全有意识,并臣服。


两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宽恕”这个词,

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很有限。

如果你的自我感觉源自于过去,

你就不会真正宽恕自己和别人。

只有拥有当下的力量,

也就是你自己的力量,

你才能真正地宽恕。

这会使过去变得失去力量,

并且你还会深刻地认识到你曾经做过的事,

或别人对你做的事,

连你的本质所散发出来的最微弱的光都无法伤及。

这样宽恕的整个概念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我应该如何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呢?


当你向事实臣服时,

你就会全面地进入当下时刻,

并且过去将不再有任何力量。

这样,你就不需要任何过去了。

临在是关键,当下时刻是关键。


我如何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臣服了呢?


当你不再需要问问题的时候。



-本书完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