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前些时日,在朋友的撺掇和鼓励下,将一些习作收集整理,予以印发,算是了却一桩心愿。书本不厚,也少有人知,装帧也很一般。今天打开手机,是朋友的声音,她选取书中的一篇朗诵后发给我。朋友是个心细的人,也是个心善的人。虽有极个别字还带着家乡的口音,但明显感觉到她是用心的,基本表达出了写作当时的心境。作为外人,去理解、表达另一个人的内心,这颇不容易,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说朗诵能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
我读书由来已久。很小的时候,家住农村,不知道祖父经由什么途径,找来当地的县志,微黄的书页,整齐的小楷,虽不记得具体内容,但经过几十年,当时的画面依然能够清晰呈现。那时候,书不多,农村的小孩子除了上学用的语文算术,更没有途径读到其他的书,于是地上偶然可见的报纸的残片,但凡有字的,都拾起来读。到县城的亲戚家里去,凡是能看到的小人书,都一遍遍地翻读,主要的都是些样板戏之类。后来到县城上初中高中,科目增加多了,时间都用来背课文写作业了,我的记忆力一般,参加工作后遇到中学的同学,他们有的还能整段背诵当时所学的课文,而我则云里雾里,脑子里的东西早还给老师了。
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思想激荡的时期,学校的图书馆不算大,可读的书也不少。除了阅读些从未见过的期刊,记得名字的如《生命在于运动》《八小时以外》《法学研究》《法学杂志》等。也读医书,记得有一套名为《千家妙方》的,上下两卷,翻阅一次,后来去图书馆再次翻阅,再后来借到寝室阅读,记住的倒不多,一些稀奇的内容是记得的,比如说青黛长期使用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妇女难产可用牛粪中残留的黄豆掰开写上“顺”字煮熟服下等,有的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当然属于无稽之谈。那时候经济紧张,书也卖得不贵,有一个系列书“五角丛书”,不停地出,薄薄的一本,用时不长就读完了,再去买新出的。尼克松的《领袖们》以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好奇,所以不止一遍地读。毕业的时候,这些书用了几个蛇皮口袋装,带到信阳的校友家里,带回固始老家,带到乡下法庭,又带回县城,有的又重新读,有的被爱读书的人借去,辗转各处,许多都不见了。不见的,多数是我认为很有阅读价值的,书或许还在这个世界上在别人的手上,那么书的价值同样还在这个世界上在别人的手上,即使书已灭失,那么书中的知识和力量依然会在世界上在人群中流传,这就是书籍的作用和知识的力量。
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读书一直是时断时续的。曾有一段时间,我会把上大学时期学过的英文原版教材拿出来,作为每天上班后的第一课来读,然后才是急用先学,翻一翻手边的工具书籍,法律这东西,一身正气,找到依据,别忘了常理常识和良知就行,没有什么作难的。
近些年,在朋友的带动下,加之履职地点的微调带来的反思,紧张的工作之余,也看些书,有原有的《哲学史》之类,也有新引进的《瓦尔登湖》《人类简史》之类,还有受朋友圈影响而读到的《苏东坡》《庆历四年秋》《江南繁荒录》等,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当然要重温,政治类书籍、宗教、实用心理学分析也少不了。其中有些书籍还不止读过一遍,有的还和朋友们进行讨论、分享,试图找出不同版本的优劣和不同角度的理解。走不了万里路,就走好家门口的路,读不了千卷书,就读好自己感兴趣的几本书,选择的权力在于自己,自己作出选择了就沿着选择的方向走下去,因为你一共也走不出多远的路。
因为朋友朗诵的原因,我想到一个问题:我读别人的书,别人读我的书,虽然有的书很好,我亦有好的思想。何不读读我自己的书呢。于是,泡一杯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来,翻开书页,静静地去欣赏书的内容,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遣词造句,突然发觉,我曾这样思想,我曾这样写作,我曾这样走过。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一句话,为什么要用这一个词,那种心境,那种情景,在今天这个日子,再次呈现。
读别人的书是学习,读自己的书何尝不是学习呢。向别人学习与向自己学习,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值得学习。今天这个读书日,我学习别人,也学习我自己。
2025年4月23日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