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两个月前,毛师兄说要做泉水豆浆,问其缘起,得知毛师兄一直在屏峰村取泉水而饮,深感泉水之好,欲与众人分享,故而起意做【泉水豆浆】。我因喝茶多年,深知水质之重要(俗语称“水为茶之母;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得十分,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得八分);故而,听闻后,心念留意。每周见到毛师兄,便聊起泉水豆浆之进度;此处赞毛师兄的行动力,每周进度喜人。上周说到选取了何处之豆,下周便已有泉水与某知名山泉的对比结果;其他诸如水豆比、熬煮工艺(细节如逆时针或顺时针搅拌等)、加热方式(如柴烧、电烧、煤气烧等)、时间、温度控制,其间遇到种种问题,不在赘言,所幸反复大量研究实验,问题已一一解决。 �
上周,聊及进度,得知已有30位潜在客户开始试喝,并陆续有试喝反馈整理成文记录在“早热点”微信公众号上。看后,迫不及待,向毛师兄申请试喝。承蒙毛师兄赏识,基于我理工科做实验研究以及评茶的经验,与毛师兄约定时间用做实验的方式品评【泉水豆浆】。约定时间即到,毛师兄带来一暖水瓶及一小保温杯【泉水豆浆】,距离豆浆制成时间上午9:00已有3.5小时。 糖、醋、酱油依次备好,杯碗碟依次摆开;开评,按照口味浓度依次尝试纯豆浆、加糖豆浆、加醋豆浆、加酱油豆浆。豆浆倒出,一股类似嫩豆腐的浓郁香气四溢、液体粘稠度高(意料之中,因先前与毛师兄讨论过豆水比的问题,知其用料足)。闻香后即喝;一口下去,惊讶于其顺滑,继而连喝数口,一入口便滑溜溜的滚入喉咙。继而评其厚度,不像平日常喝豆浆之单薄,有厚度有层次(厚度当区别于浓度,非浓度高即有厚度,厚度是其本身内含物丰富,内含物随着时间依次通过味觉呈现出来),并且惊喜于其细腻;当两款品质好的饮品同时具备顺滑度、厚度时,如何进一步辨别,重点便在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细腻度”。品质越高,细腻度越高,想象一下好的巧克力的那种入口即化、那种细腻,饮食品有相通之处。人的味觉会不断深化,起初可能喜欢果汁饮料之类,口感偏甜、接受度高,但是其口感会比较单一;逐渐味觉能接受酸的辣的,甚至是苦瓜的苦感,这是味觉不断丰富的过程。味觉丰富后,对食物饮品的滋味要求会相应提高,其柔滑度、厚度、层次、细腻度,诸如此类会一一考量。 加糖后,不像纯豆浆那样顺滑入喉,粘稠度增加,喝在口中像可以嚼一嚼,口感更加丰富些,而且糖可以产生饱腹感。加酱油和醋,可能是酱油中含有盐,豆浆有点凝结,像豆腐花(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遇盐会产生凝结现象);凝结的豆腐花在口中犹如嫩豆腐般细滑,豆腐香浓郁,似奶豆腐,细细品味,当下心生满满的幸福感。 无论是加糖豆浆还是加酱油醋豆浆,都保持着纯豆浆的顺滑、厚度、细腻感及浓郁的豆腐香,有日常吃到的豆浆豆腐花难有之品质;应是泉水赋予其顺滑细腻,而高品质豆子内含物丰富所以有厚度有层次,而且细腻之极。 �
图1:纯泉水豆浆;左碗外沿为泉水豆浆挂壁现象,可看出豆浆之粘稠度,右碗可见泉水豆浆表层已凝结成一层薄豆皮。
喝过暖壶中的豆浆后,再尝试保温杯中的豆浆。口感相似,然而,保温杯保存的豆浆,入口数秒后略有酸味,完全一样的条件,推测可能是因保温杯保温效果好,会对豆浆产生一个二次加工的工程,导致微酸。具体仍需反复验证。 评喝结束后,盛了几碗常温放置一夜,欲观察其结果。次日,豆浆粘稠度大幅增加,然仍是液体状,微波炉加热后再喝,因稠度增加,可以当食物吃;口感略有变化,有似豆沙的沙质感,可能是长时间放置后溶解度较低的内含物析出而产生,好在其内含物细腻,此沙质感反而增加了其层次,做食物佳。再放置一日,豆浆基本凝结成老酸奶状,吃起来有奶制品的口感,类似大白兔奶糖的奶质感,又似酸奶的口感,但无酸味。再三评尝之后,泉水豆浆已彻底征服我的味觉。细腻柔滑的口感、丰富的层次,加之天然原材料、富含蛋白质,这样的一碗豆浆,早餐的不二选择。
图2:常温放置两天后的泉水豆浆,碗中凹处可看出豆浆已凝结成酸奶状。
本着分享之心,用真材实料去做,期待【泉水豆浆】早日成品;如有后续产品如豆腐豆皮等,想必也是极佳!
备注:文中所用图片皆已经作者许可。
兰花 201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