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青春片,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一群(个)年轻人想要做什么,另一种是一个群(个)年轻人不知道要做什么,在两种不同思路下故事或引向励志、治愈或引向残酷、疼痛。如果能够在保证戏剧冲突和故事的流畅度的同时适当的引入社会元素,这部影片基本上是不会太难看的,至少可以说有能引诱看得下去的地方,毕竟谁没有个青春?
但如果一部青春片跳出了这个模式,那它首先在结构上就很值得一看,这类影片大多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看下来的感受大约是:一群(个)年轻人好像在做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比如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费里尼导演的《阿玛柯德》、托纳多雷导演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等等,这样的影片往往不再拘泥于故事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名为“青春”的状态,它们自有一种气质吸引相似的人。
2015年亮相圣丹斯电影节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大概是算得上第三种的。
这部改编自解析·安德鲁斯同名小说,由阿方索导演执导的青春片,最终以颇为黑马的姿态一举拿下评委会大奖以及观众选择奖,并且还创下了当时圣丹斯电影节独立电影发行权的最高卖价,在近年的青春片中称得上佳作。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是部有趣但不落俗套的片子,它有一个牛逼的名字,一个苦逼的女主,一个逗逼的男主。喜欢这部片子的一个很大原因:这是一部拍给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的青春片。从人物的心理设计到剧情发展,都没有过多的自我怀旧或是纠结于“在某一瞬间长大”,不滥情不担忧,时代的就交给时代。
影片先是以定格动画开篇来展现男主的内心世界,镜头回到实拍,我们看到的是个表情极度匮乏的男主。Greg就像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一样,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吐槽起来毫不含糊,他不是拒绝加入某一个团体,更不是孤僻,只是单纯的觉得:没意思。
既然没意思为什么大家非要抱在一起假装亲密呢?搞不懂,不如老老实实和Earl鼓捣自己的小电影。
Greg总是不太喜欢自己。他长得挺帅气,可觉得自己没人看得上;他相当有才华,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很温柔真诚,可不想承认。
Greg在害怕。他怕和任何人有过多的交集,害怕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害怕交出自己的心,害怕承担责任,也害怕承受原本不需要的喜怒哀乐。做母亲的一眼看穿,强行将Greg推到了Rachel身边,“这是你的大好机会,可以给他人的生命带去不一样的改变。”
你终究躲不过去,好在生活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全片采用相似色模式的配色,柔和偏暖,尽管有着对未来的迷茫,Greg有自己的爱好,有朋友,有青春期的悸动,也感受了死亡的逼近和生活的可贵,不着痕迹中Greg已经变得勇敢不似从前,也终于不再恶搞别人的电影,大着胆子搞出了原创——走出了自己的一步。
也许会有人在看完之后说:不就是个小清新青春片吗?凭什么主流媒体、影评人协会都给了那么高的评价?
因为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献给热爱电影的人的青春奏鸣曲,甚至称得上是导演本人的青春日记。
影片中有着大量的致敬与恶搞情节,Greg与Earl在“毁片”上孜孜不倦,每一部恶搞小短片都拍的极其逼真且脑洞大开。
影片中号称拍了42部恶搞短片,后来还出了一些新作,在这里就影片中出现的十分明显的致敬做一个大概的总结,方便大家感受此片中的一些笑点部分。
首先是出现在日常中的影视片段或桥段。
原版是这样:
Rachel在看的新作:
接下来42部恶搞短片
有内容的:
有海报的:
完整的42部展示:
以下是对照截图的整理(没法传表格只好传图片了):
看谐音我就能笑一天。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大量的镜头致敬和音乐致敬,例如《迷魂记》、《星球大战》的配乐,男主的衣服也大多与电影有关,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些电影里有“新现实主义电影浪潮”的先驱,有类型片的开山之作,有先锋流派的鼻祖佳片,导演之中,有天才,有鬼才,有歪才,他们创造出了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天堂电影院》里妈妈训斥说:“整天就知道看电影,看电影有什么用。”
电影治不好绝症,电影也未必能让你念上好大学。
可是来这世上一遭,能爱上电影,真的太好了。
正如影片一样,我的青春,笑着笑着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