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现在很快。
《百鸟朝凤》。电影分为两个部分:年少时代的学艺和成年后唢呐的衰退。电影上阙中,婉转的一条山路,绿的是草黄的是土,视觉上给我一种川藏线的即视感。浓郁的河边画风,有风有鸟叫有蝉鸣,高高的芦苇随风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梦回上世纪80年代,纯净的感觉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韵味。年少时是唢呐的昌盛期,小天鸣吸水的场景以及焦师傅爆裂鼓手式的教授,有泪水也有耳光,但溢出的师徒情总触碰内心的温馨。小院中蓝瓦下长凳上,焦三爷教小天鸣吹唢呐,用声音和画面抒情,呈现出了一种东西叫做传承。
下阙中,从游加班的成立便开始了唢呐的没落。从没有行师礼到随便吹吹就可以,人们开始变得对唢呐越来越没有规矩并且冷落。洋乐队的发展和唢呐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我看到了美女加乐队的哗众取宠也看到了唢呐匠人游天鸣的无力和无能,当看到冲突发生唢呐被踩断满是狼藉,我的第一次泪点爆发。社会的发展却成了唢呐的衰落,随后迫于生计唢呐人的唢呐离口又离手,甚至当唢呐被选要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游天鸣乘着绿皮火车来到西安,却发现曾经的唢呐人被现代工业弄的断手伤肺,而唢呐竟也沦落为街头乞讨的一个工具,滑稽而感伤,满心苍凉。
一首百鸟朝凤曲贯穿影片始终,只有德高望重的才配享用,这首曲子也是唢呐匠人的荣耀。焦三爷不顾孝子贤孙的苦苦哀求而据奏百鸟朝凤,焦三爷不顾自己的体弱气虚而强奏百鸟朝凤,强烈的对此彰显的是一个唢呐匠人的风骨和坚守,配的人才能得到。火庄村长葬礼上,一首百鸟朝凤嘹亮、高昂,但骨头里却透满了凄凉。我以为结局会有反转,可惜结局更显荒凉,焦三爷的坟墓前,连四台都没有,有的只是游天鸣百鸟朝凤的独奏。这是一首大哀的曲子,不仅追悼故人,更缅怀愈渐远逝的传统民族文化。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源远流长的民族经典却越来越遥远?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芦苇荡里师徒三人的学鸟叫声,师徒二人喝酒过后吹起唢呐,整部影片中焦三爷两次意味深长的背影,以及焦三爷卧倒在床的嘱托: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等等等等,整个影片虽不温不火但吴导却把节奏拿捏的游刃有余,结尾虽稍有仓促,但处处流露真情。伴随传统艺人命运的悲壮,却更显他人格的高贵。艺术的孤独与狂傲,一腔热血付瑶琴,悲鸣深处听痴狂,这是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写照,也是《百鸟朝凤》的精髓所在。
时代会变迁,新旧会交替,但是当这样的交替放在一个老艺人代代相传并且坚持了一辈子的东西上面,何其残忍。和吴天明导演的旧作《变脸》一样,《百鸟朝凤》讲的也是传统文化在消亡的故事。但是,像吴天明导演一样,无论世界怎么变换,人心怎么浮躁,总是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总保最初的纯真与艺术的高贵。他们也许无法左右世界,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沟通和人们交流,总有一天,懂得人会懂,懂得忍会越来越多。
从前慢,现在也可以很慢。艺术会涅槃,艺术会重生。不盯着手中票子盯着手中至宝,八百里秦川,怎会容不下一根唢呐。愿吴导安息,愿后来人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