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P333- 342
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的天性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怜悯心是甜蜜的,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为那个受苦的人着想的时候,我们将以我们没有遭到他那样的苦难而感到庆幸。妒忌心是痛苦的,因为那个幸福的人的面孔不仅不能使羡慕的人达到那样幸福的境地,反而使他觉得自己不能成为那样幸福的人而感到伤心(P334)。在这个时期的少年,当他的感官一发育,启发起了他的想象力的时候,他就会设身处地为他的同类想一想了,他就会为他们的烦恼感到不安,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伤,他的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同情”(P335)。
卢梭关于同情的“三原理”
原理一: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P338)。
原理二: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P339)。
原理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P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