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吃肉的儿子,这两年以衣服追着个头走的势头,蹭蹭地往上长,11岁的他已需要我抬头才能和他平视。和他一起出门,总会有邻居或朋友赞叹他的个头。其实,和个头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儿子的行动力。
那天,儿子的窗帘杆被别的小孩拉断了,我带着儿子到窗帘店买横杆。窗帘店的店主问:“你家是哪一种材质的?”哪种?我只看到是白色,哪知是哪种!儿子蹲在一堆横杆旁边,摸摸这根,看看那根,很肯定地说:“这一种,咱家的是里面一层,外面有棱的这种。”店主问了长短,还问到:“你家的墙托需要换吗?”墙托?我一时没明白过来。儿子抢先开口:“中间一个断了,两端的还在。”店主给了我们三个墙托,交代怎么按。儿子扫了一眼,说:“这个我知道,把这个黑色的长钉拧进去......”几句话说得清清楚楚,店主笑着点头。
晚上,儿子搬来三角梯,已把中间的墙托更换了,正低头穿着窗帘。我提醒:“看好啊,别挂反了。”“我已经看过了,白色的是朝着屋里的,你放心吧。”看来是我多想了。儿子穿好窗帘,上了三角梯,一手扶墙,一手托窗帘,有些吃力,他这才喊我帮忙。我和他一起把窗帘杆放进墙托上,几次尝试,发现这根杆短了几厘米,只能凑合着搭在墙托的边沿上。儿子并没有失望:“明天咱们咱去换一根,应该再长——”他便说比划,还提出要拿卷尺再量一下,更准确。
第二天晚上,店主调换了一根长的,说:“你们回去比一比,要多少截多少吧。”我们房间里一个金属墙托也坏了,老公又买了一个。晚上,儿子和爸爸量完尺寸,老公在锯窗帘杆。儿子竟然搬着三角梯,把我们房间里的墙托更换了,又和爸爸一起把窗帘放了上去。
儿子的动手能力,常常让我欣喜。做饭时,他乐意帮个忙。家里的物品坏了,他喜欢琢磨,动手去修一修。
这不,上午老公看着客厅两个坏了好久的椅子,叹着气说:“哪儿有焊薄铁的地方?这椅子咋修,拿着也费事。”儿子一听,放下平板:“咱去修吧,现在去吧,我见往爷爷家去的路上有焊东西的店。”老公把椅子翻过去,想着怎么拿。儿子摸了摸底座,说:“这简单,咱把底座上的螺丝拧了,只拿底座和椅子腿就行了。”老公听了,不由得夸儿子:“你的办法好,这样方便多了。”于是,等我和女儿上街回来,两个椅子的底座已在焊铁门市了。
和儿子一起处理问题时,我的惯性思维常常会被他别出心裁的想法打败,他的想法往往更便捷。于是,我这个妈妈常要这样对他说:“这个你觉得怎么办好?”“行,就按你的想法来。”“你去试试吧,坏了和更坏之间区别也不大!”
愿我的行动派男孩,能一致这样地长大,不惧困难,总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