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连州7月18日电(通讯员 张洁莹)。“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勤劳勇敢的罗定人民齐力建设了长岗坡渡槽,长岗坡渡槽位于广东云浮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是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之一,被称为“南粤红旗渠”,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誉。长岗坡渡槽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不但浇灌了下游20多万亩农田,还保障了罗定城区以及乡镇5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罗定盆地因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如今,罗定已是广东省现代特色南药试验区的核心区,全市初步形成“一带八基地十龙头”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研发、种植、加工、流通全产业链。
长岗坡精神是“红船精神”在罗定的生动体现与传承,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应当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理念,赓续长岗坡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21年7月18日,广东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红绿配队成员前往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开展长岗坡精神研学活动,深入挖掘“长岗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团队成员前往长岗坡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并且了解到:历史上的罗定,十年九旱,地瘠民贫。新中国成立之前,罗定仅有一些分散而简陋的小型水库和一些临时性陂圳和蓄水塘坝,大部分农田靠天雨灌溉,因地瘠民贫罗定也被戏称为“饿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决心改变罗定城区周边“十年九旱”的面貌,罗定1万多名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由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依靠党和政府的引领共筑“人工天河”。1981年1月,长岗坡渡槽竣工通水,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天河”,仅用了4年零2个月建成,总造价也只有530万元。
早上长岗坡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有来自本地的居民也有许多外地的游客,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望着长岗坡渡槽里滚滚的水流,触动万千,仿佛回想起当年奋斗的青春,从我们采访的老人的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们也感受到当年建设长岗坡渡槽的艰难困苦,筚路蓝缕,但为了罗定能走出“十年九旱”的困境,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老人们以及当年的建设者们在缺乏机械的协助下,毅然拿起工具徒手筑起这条“生命之渠”。在早上的行程中我们团队还遇到了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我们两个团队之间也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赓续长岗坡精神,用红色精神托起青春梦想,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下午我们团队成员前往罗定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十九路军血战淞沪以及蔡廷锴将军的故事,在与博物馆馆长张大远同志的采访中我们受益匪浅,了解到陈大远同志编著了《十九路军传略》《罗定民国春秋》等著作,在陈大远同志的口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十九路军在各条战线上抗击日军的传奇故事,从中深切感受到十九路军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抗击日寇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也从中更全面地了解到蔡廷锴将军的光辉事迹,同时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并参与了挖掘大型战国墓和南朝墓,在罗定博物馆三楼展厅中我们也看到了当年出土的文物。在离开罗定博物馆后团队成员感慨万千:不管是蔡廷锴将军还是十九路军的将士们,乃至千万万祖国同胞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都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