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对于前半句“吾友张也,为难能也”,人们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即我以子张为友,是因其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但对于后半句“然而未仁”,人们理解起来就困难得多。
现代汉语中“然而”是一个连词,表示意义上的转折,于是后儒将“然而未仁”理解作“然而(子张)未做到仁”。
但是这样上半句申明以子张为友的原因,下半句直言其未做到仁的表述,在思维上是跳跃的、在话题上是有转移的,故无论如何算不上通顺流畅。究其原因,根源即在于历代疏家全然不问“然而”一词的来源与演进,以今释古,结果成为词义错解的典型。
“然而”作为连词使用,最早出现在秦朝,并沿用至今。在先秦它是一个固定结构,“然”为指示代词,“而”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两者连用表示“已然如此但却……”之义,与今天的含义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该词在《论语》中只此一见,《左传》中也只有一例,但被认为是该词的最早用例:
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昭公十五年)——下臣难道不想要朝吴(人名),尽管有此想法但是早知道他有别的念头。
《周礼》中亦仅一例,《礼记》中共八例,但在《孟子》中则已不下十三例: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周礼·冬官考工记》)
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礼记·文王世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以上这些例句中,“然”皆承上指前面的内容,是代词,意思上含有“既然这样”之意,“而”表转折,意思是“但是”、“才”。去掉“然”字,转折的后分句意思表达则缺少明确的对比指向,言者通过比较所得出结论的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尤其《周礼》中的“然后”(这样之后)与“然而”(尽管如此但却)并用,正可互相参照。在现代汉语中,“然而”中“然”的指代意义己经虚化,因与“而”连用,逐渐演变成一个单纯的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然”字在古汉语中作指示代词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古今汉语中连词“虽然”的不同含义。现代汉语中,“虽然”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古汉语中的“虽然”则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其中的“然”仍是指示代词如此、这样。此用法涵盖了所有的古汉语,故无需举例。
子游所表达的认知,若是在赞扬子张的才能,则没必要论及子张所谓的“未仁”;若是在客观地整体评价子张,则这一评价又与其它文献相抵牾。《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载:
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
整段引用的大意是:有功劳业绩但不夸耀,处于尊贵的地位但不自以为是,不轻视那些容易被轻视的人,不抛弃那些易被抛弃的人,不凌傲贫苦无告的百姓,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评价他说:“其不自夸别人犹能做到,但不愚弄百姓却是他最突出的仁性。《诗》云:‘君子和乐平易,堪称民之父母。’孔子最推崇他的仁德。”这一记载无疑是子张之仁的确证,所以,解本章的“未仁”为子张未做到仁,实属不当。
综上所述,“然而未仁”不是说“然而子张还未做到仁”,而是说他的难能就已让我敬其为友,何况还没有提及他的仁德呢?言外之意,子张的仁德更让我希望与其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