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上午,这本书前后零零总总好几千字的摘要我才全部整理完,比起我之前写书评的那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我个人认为这本《沟通圣经》更加实在,接地气。
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不仅仅包含“如何去沟通”,还概括并列出了各式各样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的沟通方法和解析,就像是“高效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主要是如何整理自己的思路,调节沟通方式的方法,希望能让你的沟通思路更加清晰。
一:沟通的四大目标
你沟通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拿来问,相信每个人都能快速做出回答。
为了工作,为了和他人交流,为了赚钱,为了表达自己……
但我必须要说,上面那些常见回答,不叫沟通的目标,而是沟通的目的。
而所有不同的目的,最后都可以合成概括为四个大的目标:
1.被接收(被听到或读到)
2.被理解
3.被接受
4.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举个例子,沟通的目标是为了被接收,发短信不就是了吗?你通过手机这个媒介来沟通,编辑一条短信的目的是让某个人或者某些人从你这里接收到一些消息。
然后是被理解,辩论赛上你和对手方辩论,这毫无疑问是沟通,你的目的就是让对方了解并理解你的论点和论据,然后无法反驳。
被接受,听起来和接收是不是差不多?实则不然。接收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接受则是社交层次上包含了情绪和理性的态度和处境。
在一个新公司,你初来乍到,你会通过和别人搭讪进行对话然后自我介绍的方式融入新的团体,从搭讪到对话到自我介绍,哪一个不是沟通?而你的目标就是被这个团体接受。
最后是使对方采取行动,也是最简单的一个,用祈使句就可以解释掉大部分。你的上司对你说:“去把那个文案做出来,星期五之前发给我!”然后你就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也算是一种沟通,而且是让你的行动最有效的沟通。
那么既然我们都十分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又为什么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呢?
二:你会遇到的沟通障碍
一般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沟通障碍,主要有:我讲了你不听,你讲了我不听,我讲了你不懂,你讲了我不懂,我讲你生气了,你讲我生气了,我认为你错你认为我错,我不想听你讲你还讲,你不想听我讲我还讲,还有我不知道怎么讲,你不知道怎么讲。
其实上面那些看似复杂的沟通障碍,归根结底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几个原因:
1.感受不同
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会有南辕北辙的世界观,在沟通中,考虑到对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说极端点,就像我不可能和一个厉害到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讨论我写的鸡汤文和言情小说好不好看,因为我们的观念和等级相差的太大了。你也不太可能和一个比你大四十岁的公园清洁工人讨论你明天的presentation应该怎样讲。
不同的话听在不同的人耳朵里,感受是不同的,解读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2.妄下结论
这个解释起来简单,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没有完全了解就妄下结论的愚昧和不讲理。在沟通时,我们也应该先听完别人说什么,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双方的沟通中其中一方完全插不上话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刻板印象
这一点我在《沟通的艺术》那本书的书评中提到过。从小的方面来看,我们不能歧视班上成绩差的同学,公司里业绩差的同事,从大的方面看,不能种族歧视,女性歧视,也不能地域歧视。
在排除了你对一类群体带有偏见和主观的刻板印象之后,你们的沟通才是从思想上平等的,也才能更加有效。
4.缺乏兴趣
人总是更少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上。比如笔者自己,只要是涉及几何的书和文章,我完全没有兴趣看,不管别人怎么推荐,因为我真的没有兴趣。
这一点在沟通上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很忙,要应付可能不太如意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哪有更多的时间在沟通这种事上再和你讨论他一点都提不起兴致的东西并且聊上半小时一小时的?当然不可能。
5.缺乏知识
和第一条理论相似。你讲了我听不懂,所以你讲了也白讲,这就是沟通障碍。
6.表达困难
这就是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那一类问题了。书中给出的是“表达困难”这个词,但我认为更恰当的形容是“词不达意”,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相信大多数人和笔者一样,在表达一些事的时候,总有一种自己解释不清楚,但是却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法的烦躁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沟通效果,也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表达困难想要解决,更多的还是靠自己来提升措辞言语的技巧,增加词汇量,我相信多看看演讲诸如TED之流,看看那些访谈节目也是很好的方法,娱乐和学习双赢。
7.情绪
如果你在明天有一个约会,而你上午出门的时候正好接到了公司的工作出了些错误的通知,所幸你可以等到礼拜一再处理,但是接下来的行程中你总是会时有时无地想起这件还没有处理好的时间,会对约会漫不经心,会走神,甚至还可能会脾气暴躁不耐烦,从而导致约会的失败。
由此可见,在沟通时,你的情绪十分重要,你必须要考虑到沟通的对象,并不是你的心情和想法才是沟通的全部,对象的情绪也会受到你的情绪的影响,因此应该更加理性,更加成熟地处理沟通时自己的心情。
8.个性
这一点所有人都有其不同的答案,有人的个性直爽,有人个性内向,有人沟通时会考虑好几遍再说出口,有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使之成为沟通的最好个性,需要做的只是学会控制,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在怎样的沟通环境下才是妥当的。
三:考虑五方面,让沟通更有效
去参加那些“学会沟通”的培训班和课程,你就会发现这些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你在言语沟通之前先思考应该怎样沟通。这也就是这一章我想要提到的主要内容,也是书中对我来说最有用,我认为写的最好的部分。
是不是觉得就凭上面的思维导图无法产生更加清晰的概念?我们来展开这些问题。
1.原因(目的)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
我沟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希望以此引起什么结果?改变对方怎样的态度或看法?
我希望在沟通之后对方产生怎样的行动?
我的目的是什么?是告知、说服、影响、娱乐,还是传达想法?
这一步是为了避免那些没有效率的沟通,偏题、扯太多无关话题、无法传达明确等都是以这一步来进行解决。
2.对象
谁是我的听众?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有什么样的个性、教育背景、年龄、地位?
对于我要讲的东西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们对于我的信息的了解是多少?不多?完全没有?比我知道的多?比我知道的少?
这一步在我看来颇有点孔子“因材施教”的风格,只有你了解到了对象,才能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也就更有效率。
3.地点
对方在哪里接收我的信息?
我的信息是整个事件的哪个环节?是开头介绍的?还是最后总结的?
我和对方的关系如何?信息的主题是否会引起我们的意见不合?
气氛如何?
把握好沟通的环境,你就能把握住整个沟通过程中对方的关注程度和理解程度。比如,在吵闹的公共场合,你一定不能指望对方把你繁琐又长的信息全部记在脑子里,他也不可能马上找到纸和笔来记录,也就达不到有效沟通的标准。
4.内容主题
我到底想说什么?
我需要说什么?
对方需要知道什么?
哪些信息我可以省略?哪些信息我必须要保留?
需要提到的是,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你的沟通信息上的,我唯一可以建议的是,在做一些不那么正式的非专业术语演讲和报告的时候,不妨多加一些就算对这门知识不了解也会感兴趣的东西在。
举个例子,我上个月在做《一个人的朝圣》读书报告时,提到作者乔伊斯 蕾秋凭借这本书获得了布克奖,这听起来有点平淡,但是我说,布克奖2000年和2002年的最高奖项获得书分别是《The Blind Assassin》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当时全班都十分集中。因为前者是那个星期刚在课本上出现过的推荐书,后者则被翻拍成了有名的电影。
将你要讲的专业知识和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新闻或者冷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的沟通更加吸引人。
5.方式(语气和风格)
如何传达我的信息?用文字?还是用图片?图片和文字都用?
用什么沟通媒介?
如何组织各项要点?
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该采取什么语气以达到目标?
我应该采用或避免哪些字眼,以产生恰当的语气?
在讲一些不那么学术性的演讲时,应该言语轻快,来刺激听众的大脑,而在进行学术研究报告的时候,你严肃的态度自然会让听众们也严肃认真起来。
我们说话的方式可能不能再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改变,我们的重音、断句和咬字都已经是习惯,但是我们的语气还是可以改变的,也是比较有用的。
在沟通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思考。在准确了解自己和沟通之间的关系和过程之后,我们的沟通才能更有效。
这篇“学会去想”篇中的方法都是我从书的前面几章总结出来的,我认为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当然实施这些方法还是需要自控力和毅力,将方法吃透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我的文章才真正算是对你有了帮助,这也是我很希望看到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