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最初的六年中我按照自己的思考+教学参考+课后思考题+练习题,进行语文教学。经过第一轮辛苦地摸索,我发现语文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处处都在用语文。识字、造句、构段、阅读、作文……到处都是语文的美丽身姿。
到第二轮教学语文的时候。我开始更有意识把课文作为教学的例子,让学生把学到的字词句篇,迁移到具体生活情景中去,就是“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孩子们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在与人交往中学个性化的语言,在遇到难题时学习求助,春日里踏青,夏天游泳,秋天出游……遇到某事观点分歧时的争论,遭遇委屈时的申述……然后把孩子们的经历化为我的教学资源。生活实践进入课堂课堂,我的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多数孩子喜欢的魅力课堂。
因此我教学方面的发言题目是:《在实践中学语文》
怎么样进行教学才是对学生成长有用,怎么样才能够让语文的诸多能力成为学生本身应该具备的能力?要通过语文实践。(说句题外话:所有的实践都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一、低段语文实践活动
1、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段的重中之重,字的巩固应在运用中实现。除了写写读读,实践必不可少。我用的最多的是:做字卡,玩字卡牌,除此之外要求孩子在生活中识字。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中,文字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走在路上路边的街道名儿,公交车上的站牌;我们在外吃饭,餐桌上的点菜牌上;我们看电视,电视上的字幕,看课外书书中的文字,以及报刊杂志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一个很好的生活脚本。这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 把在生活中认识的字记录下来。每天早晨和同桌、和学习小组交流,以扩大识字量。
2,句子训练
在低段孩子们口头“写句子”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学生识字量有限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口头“写句子”,由于这个阶段学生不需要写,他们的口头表达自由、精彩,因此小学低段的课堂,常常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很多,参与度非常高。
我们生活中天天都要说话,怎样把句子说好呢?把词语运用到句子中就非常重要,所以布置的家庭作业:用字组词再造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需要强调的是:这项作业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要和家长沟通好。
要求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在对话中运用词语,完美句子。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一日一句”,达到日积月累,缓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讲故事,编故事(落实段的训练)
低段教材图案丰富细致,要加以充分利用。让孩子观察图画,发挥想象编故事,再讲故事,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实践作业。对于多数孩子而言,说上一大段话不成问题。长期坚持,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丰富孩子生活的实践活动,整理以后大概有以下内容:
二、中高段语文实践活动
中高段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突破习作困难而开展的。
学生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中高段的孩子,作文困难者比比皆是。为啥这样难呢?经过思考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匮乏
2、习作动机缺乏
3、写作技巧问题
4、表达的条理性问题
5、逻辑思维问题
写作是字词句段的延伸,学生在字词句段这些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仍存在习作困难,我个人认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是最大的困难。习作动机是第二个原因。
写作技巧、条理表达,逻辑思维这些困难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多数孩子可以比较有效的取得进步。而内容的匮乏,习作素材缺失,会导致孩子的文字言之无物,乏味虚假。不是老师指导就能改变的。必须依靠孩子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较好地弥补这块缺失。教师的体验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因此我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多的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的生活,进行习作资源生活积累。除了大力提倡阅读,我在自己班上提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使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水。以下是中高段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
对于这些活动,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多的留下图片文字资料,以方便适当的时候查看回味。就这样天长日久,孩子们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渐渐丰厚起来,习作的内容也随之充实、生动起来。加上老师课堂的写作技巧,习作条理,素材取舍等指导,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得到缓缓提升。
学生写出了好文章,老师要提供展示的舞台:在班上读,贴在走廊的墙上展示,发成简书在微信中向家长展示,要求家长发朋友圈秀,做成作文集交流保存,投稿……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保护习作兴趣,以弥补学生习作动机缺乏。
以上是我的教学实践。
对于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所进步。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