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完产假已近半月,每次转换角色都需要重新调整好长一段时间。这可能说明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一个适应能力不够强的人吧。好像的确如此,比如在休假之前一切都很规律,每天的计划安排的有条不紊,除了上班,每个时间段干什么,到了那个点自然就习惯性的干什么 。比如听订阅专栏,看书,跟家人联系,运动,睡前写日记总结。当然这些计划也是我调整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做到的。可惜自己没有找到那种跟自己死磕的快感。客观原因是有的,比如休假时要照顾产妇堂客和初生闺女,忙的脚不落地,晚上也睡不好,于是计划被打乱了,没法执行了。但自己细想,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主观原因才是主要原因。一切着落在自己的惰性上,自己的单一思维模式上。
一,计划呆板不灵活,适应度不够,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每天要落实的东西太多,但没有分清主次,有些不应该停止的应该绝对执行,有些确实次要的可以先放一放,以后再弥补。以致白天忙完事以后累的不行,一想到晚上还要起床给小孩泡牛奶索性就都不想做了,造成全盘崩塌,差点每周的打卡计划都落实不了,最后还是在小伙伴们的大力鼓励之下水过去的。不过事后觉得自己水的真没有水平。。。感觉很羞愧!总结起来就是自己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要有主有次,懂得取舍。
二,拖延症,懒惰,借口,破窗效应,启动效应,蝴蝶效应。人的感性思维那段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来看其实就是每天的日记总结没有写,然后整个计划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后面就是一连串的不落实。。。一开始自己其实是把每天的日记当做总结和计划调整的。感性思维的惯性就是这样可怕,让人防不胜防。
三,回单位以后这两天才慢慢调整过来,然后补李笑来专栏的课,看到人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以及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让自己成长的事情上时,好像有点小启发,若隐若现的一丝东西被我抓住,我做这整个计划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日记是整个计划的一根线,把所有的事情连成一串,除了工作和其他必需做的事情,如果实在太忙太累的话别的事情可以不做,但每天的日记应该坚持下去,一天工作,生活,和人打交道,经历和内容还是挺多的,怎么着都应该有点小体验吧,用罗胖的话说一切都是修行。如果当天一点体验都没有,那说明自己就没有用心过这一天。就算每天都是重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内容,那最少也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去体验同样的内容。
四,注意力不集中。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做事的效率不高,时间花去了,但效果不佳,有时做一件事时会想着另外几件事。其次不由自主的做不相关的事情,比如刷微信朋友圈或看头条,注意力偏离了该关注的事情,被习惯性的力量牵着走。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切换了频道的。
总算调整回休假前的状态了,但我不希望自己处在一种假忙的状态中难以自拔,还老觉得自己很充实。需要改变和调整的地方还有太多。主要是要分清主次,其次是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也就是锻炼注意力的分配,随时保持注意力在应该关注的地方,最后让每天睡前写日记强化成习惯。
能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物资没有匮乏感,同时享受着很大的信息和交通便利,工作稳定,和同事相处和谐,单位气氛积极良好,向上,家人健康平安,这所有的一切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幸运和幸福,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感恩周围的一切!
那么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工作,热爱生活,关心家人,锻炼身体,勇于正视和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好奇心,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加强学习和总结,保证每天让自己提升一点点,不要让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