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一个月后算是恢复正常,但依旧无嗅觉中,吃啥都不香。想和大家分享我之前和朋友的聊天,当时对话具体聊些什么不记得了,只是聊完之后,我脑子里中盘旋三组词:“和解、无为、松弛。”今天我们不聊问题本身,所谓日光之下无新事,人事不同,大家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多多少都会有些差异,但内核大同小异,不如我们聊一聊关于解法。
当时聊完后我就认为这是她给我的解法了吧。我试图想要把它们理解的更为透彻,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嘛,和解就是别跟自己较劲,无为就是从无而为,顺势而为,松弛让自己过得不那么紧绷。字面理解很容易,但真正要运用到生活中就有些困难,就像大家常说的“道理知道很多,却依旧过不好此生”是一样的道理,可见知而后行才是关键。
那就趁着这次阳了,来实验一下和解、无为、松弛吧。这是个很好的实验机会。
那时生活的常态已经让我忘却什么才是自然的一个状态,所以对于当时的我理解这组词,我就真的“躺平”了一个月。
其实我回过来看,那只算是形式上的“躺平”,所谓形式:就是我每天基本都处于躺尸的状态,因为高烧无力,我一天的大多时间都在睡觉,我的身是得以安放了,可我的心依然在活跃的琢磨着事情,脑子一直停不下来。人闲杂念多,就在某一个点上想起之前我妈说的话。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当时马拉松已经完赛了,可我希望有所突破,按规定练习;那天我刚好身体又不太舒服,所以一直拖延,又想到要完成规定的跑量,九点多我还是推着自己出门跑步,中途肚子疼,回家上个厕所后又接着出去跑,一直跑到晚上11点左右。本来这个时间点,我妈早就睡下了,但那天她还在客厅,明显她在等我!回来的时候,她对我说“你为什么要使劲的折腾自己,折腾自己的身体?”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我是在折腾自己,我的脑子一门心思想着:我要跑完我定下的目标。而我的状态是:不能停下来、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我也完全意识不到,我的身体此刻是相当疲惫了。我的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了,能量不足在提醒着我。而我的身体以外显的形式告诉我:我跑不动了,我跑得累了,我完全泄气了。我的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了,能量不足在提醒着我。所谓心病外显。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精神疾病的出现,我想也是如此吧。
也正是这样,我追逐着目标与欲望,我根本意识不到身体的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身体何时疲惫了,但我还是像瞎子一样不停地往前跑,当下的一个状态是“逐物欲而不返,奔而迷”。跟随自己的欲望前行本无错,但追逐过程中忽视了身体本身,也成了另一种迷失。
如果要用一句俗语来劝解自己,那就是“别跑太快,等一等你的灵魂。”
很多时候,我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试图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观照自己,通过同别人互动来了解自己,比如最近的一件小事,我有一只小猫,叫七天,我妈在逗它的时候说到:“你看七天一点儿也不亲近人,很没有人情味,你看你表妹家的小猫就很会撒娇,这猫啊随主人。”当时我一怔,我怔住的点不在于我妈去评判我的小猫,而在于对“人情味”这个点的理解。我很困惑,究竟什么才是人情味?为什么我会被别人说显得冷漠?我自认为我看事情比较客观理性,当然处理事情也会如此,但我没有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样去处理问题的,而这正是我显得不近人情,冷漠的原因吧。
在日常社交中,也经常会出现和身边人拥有不一样的视角的时候,而这是价值观所决定的,我试着去接受现状,企图达成和解,但是没有结果,因此我放弃了。当歧义变鸿沟,鸿沟变无解,无解变自困。这时候谁还敢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此时此刻的我,面前只有死胡同一条。比如我厌恶整齐划一、天下大同的固化思维,我厌恶形式,我会因此产生冲突、显得反叛,我会坚持自身立场;对于群体而言,他们最直接的冲击是我对其群体验证的历史经验进行反驳与叛变。当两种价值出现歧义、而又要达成包容,相互理解那是极其困难的,而要达成自洽的状态却是可行的,我需要跳出评价体系,抽离出来看;于是我的确有新发现:原来大家各有所执,只是执的内容不一样罢了,其实内核是相似的。那这就无关是非、对错,全在自己把握。
当我了解到我有那么多看似知、却不自知之后,我该怎么做呢?是一个个去修补这些问题。但事实是问题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反而接踵而来,根本修补不完。似乎这解法根本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视角,在于如何去看待,在这些我持有的观点和不自知中,我该如何去解围呢?如何让自己变得松弛呢?
在这一个月的休息中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字面理解,我却混淆了。我把三者关系并列作为目的,那它们都成为盲目的举动:去和解、去无为、去松弛。我企图去和解,我和我的病毒谈判失败,我在emo之中沉睡不醒;我企图去松弛,我摆正了身体,两手空空放在大腿两侧,就像瑜伽的最后一式:摊尸;当时我认为我在与自身的病毒和解、我躺平的姿势就是松弛的象征,我在实践无为啊。哈哈哈,没想到我竟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现在想想觉得我很好笑了。用老师的一句话来形容:你这是“坐驰状”。身体看似是安放好了,可心灵却跟野马一样飞驰。正是在经历的这种状态之后,我意识到:这里的无为与和解是一组动词,它们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方式;而松弛是形容词,是一种自然又放松状态,是最终要达成的目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有了觉察才顺势而为,最后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老师说过:“很多和解并不是追逐而得,恰恰是停歇了内心的是非纷争,放弃了自己心中的执念,抛却了成见,吾丧我之后才莫若以明,把自我丢了才能保持开放与自明。
老师接着说:“丧彼是才得道枢。丧彼是,也就是抛却自身的辨别心,抛弃是非判断;那什么是道枢,也叫做道的枢纽。以古时的车轮为例,你看,枢在车轮中轴,虽然轮子四周翻滚向前,可只有车轮中轴是保持不动;它始得其环中,才得以应无穷”,它以静制动而得以明,在静中看的清楚真切啊。
如果说对知识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叠加的加法,那对生活本身的追求恰恰是一个减法,当你停止这些追求,停止纷争的时候,你在静的那点上才能看透所有的动。我们要追求的无为,不是无事而为,恰恰是需要从小事而为,从日常事、身边事、力所能及之事,顺势而为。
最后,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不求快慢,只为初心。心不被物役,不为身所累,把你的身与心都安顿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