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来聊下这个话题吧,大多数人退出学校后就已经停止学习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其实很爱看书,不是那种电子书,当然电子书也会看,但是更喜欢那种纸质的书张,不论是从手感,观感,还是看书的心情来说,体验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纸质书本,更易投入,看书节奏也更舒适自由,对于纸质书,尤其是爱翻页的那一瞬间,那一刻的愉悦和期待,是看书软件和专门的看书平板不能比拟的。有了宝宝后,相对的来说,看书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因为更多的时间需要陪着他。
我爱看书大概是源自我父亲的习惯,我小时候,每天睡前我父亲都会给我讲故事,很杂很多种的故事,可能是某一历史人物的趣事,也可能是野史记录里与正史不一致的小趣闻,再或者就是一则简单小笑话。
但他每天必讲,那时候讲故事不像现在有绘本,他会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的给我讲不同的故事,那种快乐开启了我爱阅读的钥匙,而他一直讲到后来我自己能看书了。
我父亲是农民工,他没有很高的阅历,只是一位很普通的平常人,但是他非常爱看书,偏爱于各种历史小故事,各种奇闻轶事,也可能是那个时代没有过多的娱乐,但他对于新奇的东西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这个是让我觉得非常厉害的地方。
可能受他影响我看书也会很杂,虽然我也很爱那些历史故事,但是更偏好于推理类的故事,大学的时候每次去图书馆都是租借这类型的书来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系列是我借的第一本书,而后是东野圭吾的书,因为我看书很杂,也没有什么逻辑,所以往往会看到一本好书,就去找这个作者所有的书来看一遍,但是这个方式往往很实用。❤
好比紫金陈的《坏小孩》,我看的时候还很早,是在好几年前,早到那时候秦昊还没有凭借这个故事改编的《隐秘的角落》而夺得影帝。
而后又去看看他写的《长夜难明》《无证之罪》就是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还好啊,也就这样,但是到中途你会发现,伏笔埋得超好,而后面看到的所有证据和情节展开,前面都有写,只是你没有找到这个看似平常的重点,包括看到后面会引发不同的感悟和思考。
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一样,这个一样是指每读一次都会有着不同的感悟。
我始终觉得能引发读者思考的,能够读有所得有所悟的书,一定是优秀的书。而经常读书的人,会从中看到不同的人生百态,像柴静的《看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些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从别人的人生里自省,成长。因为看过更多,懂得更多,所以也会自省,内心会更宽容更平和。
这也就是我之前说的,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情绪更稳定的原因。
顺便推荐本书哦:《内线》是常书欣的书,刑侦类,卧底视角的书,个人喜好哦[比心]其实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别名《危险拍档》。对这个作者不熟的人可能提下《余罪》就有印象了,电视剧《余罪》就是改编自他写的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