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发现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假如一个概念并没有出现于某个文化体系中,哪怕这概念所描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们也不会有任何主观上的感知。就比如说,“重力加速度”,在这个概念被清晰描述之前,就一直存在了这样的客观规律了,可是世人都无法感知。这现象的发生与智商高低并无关系,亚里士多德并不笨,但他也事先无法主动感知“重力加速度”概念,仅凭感觉认为就是重物先落地。
所以,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概念有形无形中操纵着我们的所思所行了。这样就不由地深思,我们脑中现有的概念从哪里来,这些概念客观真实与否,有没有“真实世界”里的“正确有效”概念却没有被有效内置于脑中,又有没有什么并无营养甚至于人有毒的“伪概念”却扎根于我们的脑海。
仔细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始于襁褓中的婴儿,我们最初的概念都被灌输于外界。那么,如果我们的概念少而模糊,必然回馈我们的也是一个笼统的世界。我想,下面这个小段子也许能说明概念所带来的不同世界吧:
记者问放羊娃,放羊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说,卖钱。
记者又问换了钱再做什么呢?
娶妻生娃。
然后呢?
放羊……
放羊娃心中就装着“放羊”,哪怕他养羊卖钱了,他也想的是继续放羊的周而复始。因为他脑中并没有其他清晰可行的概念,也许与接收的教育水平有关。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一个人脑中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数,是决定人们能走多远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让我们先对自我系统的概念们“去伪存真”洗把澡呗,想想,这概念真的是经得起检验而非最初外界强加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