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后,职场人普遍遇到一个难题:精力有限,平衡工作和家庭变得很难,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于是很多人开始焦虑,想立即改变、长期把超量的精力投入工作中,极少甚至没时间陪伴家庭,生活压力这么大,不努力工作还能怎样?
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焦虑的人。
27岁,大女儿出生,下班后想看点书,基本没时间。
28岁,考虑离开体制内,开启下班陪娃、持续充电做跳槽准备的阶段。
29岁,小女儿出生,同年参加中层干部竞聘,失败。
面对工作、家庭的平衡,还有内心期待的未来,该怎么走?
我想,大部分人的焦虑应该都比我轻吧,好在,我后来走了出来。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我的焦虑源于“平衡”,也止于“平衡”。
1.即使问题再复杂,也有解决的方案
2017年,知识付费火热。对刷微博、看娱乐新闻不感冒的我,流连于各大app,“听书”成为最大的习惯。上下班路上,连上蓝牙耳机收听音频,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了。因为感觉看到了新世界,新观点、新知识刺激着我的神经。有时在家,就连洗碗的时间都要戴上耳机,生怕少学了什么新知,用我老婆的话说,我是“中毒了”。
同年大宝出生,生活中多了很多甜蜜也多了更多辛苦。因为各种情况,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和老婆两个人带孩子。每天下班后,我要腾出较大的精力带娃,作为新手奶爸,这中间的经历,过来人都深有感触。
9月底,单位发布通知,集团发布“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某985高校的非全日制考研,需要参加全国统考,考上了再由各单位负责对口培养。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机会,很多人都摩拳擦掌,纷纷报名。
那时,我已经工作5年,离开学校这么久,要在短短3个月复习考研,谈何容易?何况,每天回家后,也没多少学习时间复习。
有些人直接放弃报名了。我没怎么考虑,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表,同事说:“不可能的,3个月复习来不及的,怎么可能考上呢”?
我表面上说“打个酱油嘛”,但内心还是坚定想法:不管结果如何,机会来了,就一定要排除万难、尽最大努力,即便不成功,将来也不会后悔曾经努力过。
我相信,即使问题再复杂,也有解决的方案。
虽然这么说,但还是焦虑,怎样才能更好地复习呢?苦思冥想之后,我制定了复习计划,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我购买了政治、英语等科目的网课,在哄娃的同时可以有计划地听音频;基于对专业课考试的判断,我把它留在考前1个月的时间里复习;在晚上宝宝睡着之后,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数学科目的复习中。
经历过考研的朋友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吧——这是一场修行,如果最终坚持下来,不管是否胜利,我们都会为曾经的自己而自豪。
可能是运气眷顾,初试成绩我考了单位第一名,后来在复试阶段,遇到集团其他单位的同伴,我才知道他们有的单位发布的“非全日制”培养计划,比我们早通知至少两个月,而最终我的成绩大概是集团的第三名,当然这些也不重要了。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一点,“平衡家庭”照顾好宝宝的前提下,达成想要的目标也是可能的。这也给我以后制定目标,增加了信心。